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心理治療:永不過期的“良藥”

長期以來由於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 醫護人員一味倚賴醫療設備、藥物和技術去診治、護理患者, 對社會心理因素常常忽略。

“對症下藥”被大多數人理解為只是用藥物治療疾病。 患者本人也只重視藥物治療, 甚至依賴“新藥”、“貴藥”, 而忽視心理治療。

據河南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科

周浩本教授介紹:

在他收治的患者中, 由於癌症的折磨, 有的病人曾有“輕生”的念頭, 大約有1/2以上的患者存在社會、家庭、心理等方面的困擾。

好在經過耐心細緻的心理疏導, 科學正規的心理治療, 不少患者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有的還奇跡般地治癒。 其中, 有一位來自河南南陽的60多歲的男患者, 肺癌晚期, 伴有癌性胸水, 合併心血管疾病, 有的醫生勸其放棄治療, 患者因此悲觀、絕望, 覺得自己生命已進入“倒計時”, 後經心理康復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 這位患者已健康生存將近5年, 目前身體狀況仍良好。

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強調軀體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與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大量臨床研究發現, 不論是一般的內科疾病, 還是外傷疾病, 還是癌症, 患者治療預後的好壞、康復的快慢, 同他的情緒、心理狀態密切相關。 悲觀失望, 對疾病投降的人, 與樂觀開朗、勇於同病魔作鬥爭的人相比, 恢復要慢得多, 併發症也多, 預後也差。 由此可見, 良好的情緒、堅強的意志有利於戰勝病魔。

馬克思曾說:“一種美好的心境比10服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愁。

精神神經免疫學專家的研究已表明, 情緒與心理狀態對免疫系統及其抗病能力有明顯的影響。 心理療法是治療許多身心疾病的永不過期的“良藥”。 因此, 醫生在治病過程中, 既要做到“對症下藥”, 又要重視心理作用對治療的影響, 充分調動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 應以樂觀、愉快的心理狀態去配合和調節藥物, 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