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柏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Shí Shànɡ Bǎi
【別名】大葉菜、梭羅草、地梭羅、金龍草、龍鱗草、地側柏、蝦麻葉、鍋巴草、岩青、岩扁柏、過路蜈蚣、大鳳尾草、地柏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卷柏科植物深綠卷柏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laginella doederleinii Hieron.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 洗淨,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15-35cm。 主莖直立或傾斜, 具棱, 禾稈色, 常在分枝處生出支撐根(根托), 多回叉狀分枝。 葉二型, 側葉和中葉各2行;側葉在小枝上呈覆瓦狀排列, 向枝的兩側緊靠斜展, 卵狀長圓形, 長3-5mm, 寬1.5-2mm, 鈍頭, 基部心形, 葉緣內側下方有微鋸齒, 外側的中部以下幾全緣, 兩側上方均有疏鋸齒;中葉2行,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1000m的林下濕地、溪邊或石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份】含大麥芽堿-O-α-L-吡喃鼠李糖甙(hordenine-O-α-L-rhamnopyranoside), N-甲基酪胺-O-α-L-吡喃鼠李糖甙(N-methyltyramine-O-α-L-rhamnopyranoside), (E)-大麥芽堿-(6-O-肉桂醯-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甙[(E)-hordenine)-(6-0-cinnamoyl-β-D-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ide](E)-大麥芽堿-[6-O-(4-羥基肉桂醯)-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甙
【藥理作用】本品所含生物鹼對小鼠肉瘤S180有較好的抑制作用。 將石上柏製劑給實驗性肝癌小鼠灌胃, 連續給藥12天, 對腫瘤雖無抑制作用, 但能明顯延長動物的生存天數。 解剖後發現, 用藥組動物腎上腺皮質囊狀帶肥大, 腦、心、肺和腎組織正常。 石上柏水提取物對小鼠的逆病毒反轉錄酶和人DNA聚合酶有抑制作用, 對反轉錄酶的50%抑制濃度(IC5O)為10μg/ml, 對DNA聚合酶的50%抑制濃度(IC50)為9.0μg/ml。 另有實驗證明, 從石上柏中提取的一種酸性物質具有細胞毒活性。
【性味】甘;微苦;澀;涼;淡;溫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主咽喉腫痛;目赤腫痛;肺熱咳嗽;乳腺炎;濕熱黃疸;風濕痹痛;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30g, 鮮品倍量。
【臨床應用】石上柏片(治癌片)石上柏300g。 上藥洗淨, 加水煎煮2次, 每次各3h, 合併煎液, 過濾, 濃縮, 加乙醇至含醇量為80%, 靜置24h, 過濾除去沉澱物, 濾液回收乙醇, 再濃縮成膏狀, 加入適量澱粉使成軟材, 制粒, 乾燥, 壓片。 制得1000片, 每片含原生藥0.3g。 功能清熱解毒, 抗癌。 用於絨毛膜上皮癌、肺癌、咽喉癌及消化道癌症。 口服, 成人每次7片, 每日3次。 [《全國中草藥彙編》1978年;《四川中藥志》1979年]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