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陸川本草》
【拼音名】Dēnɡ Lonɡ Cǎo
【英文名】Downy Groundcherry Fruitor Herb, Herb of Cape-gooseberry, Herb of Peruvian Gruondcherry
【別名】爆蔔草、燈籠泡、鬼燈籠、打卜草、水燈籠草、苦燈籠草、荷蔔草、打額泡、天泡果、響鈴子、地燈籠、母炮草、炮仔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燈籠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salis peruiana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洗淨,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45-90cm。 具匍匐的根莖, 莖直立, 具短柔毛。 單葉互生, 或2片聚生;葉柄長2-5cm, 密生柔毛;葉片卵形圓形至長圓形, 長6-15cm, 寬4-10cm, 先端短漸尖, 基部對稱心臟表, 全緣或有少數不明顯尖齒, 兩面密生柔毛。 花單生子葉腋, 梗長約1.5cm;花萼闊鐘狀, 綠色, 5淺裂, 裂片披針形, 具短茸毛;花冠闊鐘狀, 長1.2-1.5cm, , 黃色, 喉部有紫色斑紋, 5淺裂, 裂片近三角形;雄蕊5, 著生於花冠近基部處, 花絲及花藥藍紫色;雌蕊1, 子房上位, 2-3室。 漿果球狀, 直徑, 包圍在漿果外面, 但與果分離。 種子黃色, 圓盤狀。 夏季開花結果。
【生境分佈】我國福建、廣東、廣西、雲南有栽培、或為野生而生於海拔1200-2100m的路旁或河谷。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25-60cm。 莖略呈扁方柱形, 具棱, 表面灰黃白色或灰青色, 密被白色茸毛。 葉皺縮捲曲, 展平後呈卵圓形, 長2-5cm, 寬2-3cm, 先端尖, 基部楔形或微心形, 近全緣或有不規則疏粗齒, 暗綠色或黃綠色, 兩面被白色茸毛;齒長葉柄。 葉依處具膨大似燈籠狀的花萼, 有的已壓扁, 長約2.5cm, 寬約2cm, 淡黃綠色, 薄紙質, 半透明, 被有柔毛, 內有暗黃綠色獎學金果, 近圓形, 直徑約1cm。 氣微, 味甘、基。
以全草幼嫩、色黃綠、帶果宿萼多者為佳。
【化學成份】
全草含酸漿雙古豆堿(phygrine)[1], 古豆堿(hygrine), 托品堿(tropine), 3β-乙醯氧基莨菪烷(3β-acetoxytro-pane), N-甲基吡咯烷基古豆堿A(N-methylpyrrolidinylhygrine A), N-甲基吡咯烷基古豆堿A(N-methylpyrrolidinylhygrine A.)N-甲基吡咯烷基古豆堿B(N-methylpyrrolidinylhygrine B), 3α-巴豆酸氧基莨菪烷(3α-tigloyloxytropane), 紅古豆堿(cuscohy-grine), 燈籠草堿(physoperuvine)[2], 3β-巴豆醯氧基莨菪烷(tigolidine,3β-tigloyloxytropane)[3],
根中含右旋燈籠草堿, 消旋燈籠草堿, 右旋N, N-二甲甘燈籠草堿鹽(N、N-dimethylphysoperuvinium salt)[17], 睡茄燈籠草素(withaperuvine)[10], 睡茄燈籠草素E[18]、F、G[19]、H[20], 酸漿雙古豆堿[1], β-穀甾醇(β-sitosterol), β-穀甾醇-β-D-葡萄糖甙(β-stosterol-β-D-glucoside), 酸漿內酯, 4β-羥基睡茄內酯E, 芸香甙(urtin)[21], 根中還含3β-巴豆醯氧基托烷, 3α-巴豆醯氧基托烷[7]。
又含揮發性成分:2-甲基丁酸甲酯(methyl 2-methyl butyrate), 2, 5-二甲基-4-羥基3(2h)-furanone), 4-辛酸內酯(4-octano-lide), 5-辛酸內酯(5-octanolide), β-紫羅蘭酮(β-ionone),β-突劂薔薇酮(β-danascenone);枸櫞酸(citric acid), 和少量有機脂肪酸、苯甲酸等[22]。
【藥理作用】抗癌及抗微生物作用:燈籠果葉提取物可使移植艾氏腹水癌的動物存活期延長70%,宿萼提取物能延長60%,莖提取物能延長30%,根提取物能延長10%。 這些部位的乙醇提取物體外試驗如有抗微生物活性,其中葉提取物作用最強。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 主感冒;喉痛;咳嗽;痄腮;天郊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外用:適量, 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1.《陸川本草》:行氣, 消脹, 利尿。 治腹脹, 睾丸炎, 疝氣。
2.《南寧市藥物志》:清熱殺蟲, 止痛消腫。 治熱眼, 喉痛, 咳嗽;外敷毒瘡, 並熏洗陰囊腫大。
3.《生草藥手冊》:內服治傷寒或小腸疝氣。
4.《中國藥植圖鑒》:功同酸漿。
5.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感冒發熱, 腮腺炎, 支氣管炎, 皰疹, 癤瘡, 疝氣痛。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