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小確幸 | 如果坐擁1000萬的學區房,還是不能讓你感到幸福

很多時候, 那些影響我們幸福的問題一直隱藏在我們未曾察覺的地方。

——《整理家, 整理親密關係》

小時候, 我的好多同學, 都住在民國時期的“老洋房”裡。 “老洋房”曾經是氣派的歐式別墅, 到了九十年代, 被拆分給普通老百姓。 有人分得一間大臥室, 有人分得兩間半地下室, 廚房和洗手間都是多戶共用。 很難想像在那樣狹小又缺乏私密感的空間生活, 怎麼可能心情愉悅呢?

居住品質對幸福感的影響超乎我們想像。 即便今天, 大多數人已經告別狹小不便的老式住宅, 但仍面臨許多居住問題。 這背後涉及我們如何理解新時期的家庭關係,

這也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關係——親密關係。

家是共同利益的所在

你可能想不到, 整理一個家, 首先要面臨的是權力的平衡問題。 家中有哪些物品、多少件、如何存放、收納是否有序?這些都牽扯到家庭成員在家中的地位、角色、個性、互動方式、共同利益等等多個層面。 對共處於同一屋簷下的一家人而言, 誰能享有多大的物理空間是由人對關係的態度決定的。

我們常常用“空間不夠”的理由來合理化家中的問題。 而其實忽視或者溺愛都會借由物品整理清晰地體現出來, 傷害往往在此悄悄地發生。 很多家庭衝突的背後是缺愛, 人感受不到被愛, 就會把憤怒發洩到他人或物品上。 所以收納其實是家庭關係的一個表像。

所有看似物的問題, 實則都是人的問題。

給伴侶“空間”

對共處於同一屋簷下的一家人而言, 誰能享有多大的物理空間是由兩個人對關係的態度決定的。

一個衣櫥分給男主人多少空間, 分給女主人多少空間, 和兩個人的社交風格、社會身份、價值觀息息相關。 一個熱愛社交的中高階層的女性勢必有許多禮服和配飾, 如果她恰好有一位不熱衷於社會活動的伴侶, 那麼衣櫥的 4/5歸女主人所有就不足為奇了。 1/5和 4/5的衣櫥空間的差距一定會同時在作息時間、交友方式、生活趣味、人生目標種種事情上清晰地呈現, 而這些差異會不會演變為家庭矛盾, 甚至導致夫妻疏離, 是需要小心對待的。

同樣,

我們在伴侶關係裡感到的壓抑、失望和憤怒, 都會在房間的這裡或那裡表達出來;你對對方真摯的愛也會在房間的這裡或那裡發出聲音。 對於那些關上心門的人, 作為伴侶應該早就發現, 他已不再試圖在這個家裡為自己留存一份足夠舒適的空間, 而對你的侵奪視若無睹。 當他讓出自己的物理空間時, 你將同時失去他的情感空間。

尊重上一代人的匱乏感

許多和長輩同住的人都有許多生活煩惱, 比如他們捨不得扔掉沒用的東西, 比如他們的衛生觀念和我們不同…

我們的長輩那幾代人, 早期大都經歷過社會動盪, 顛沛流離或家徒四壁是一些人的生活常態, 這也給他們留下了心理創傷。 這些創傷來自饑餓, 來自朝不保夕的不安定感,

來自被強大力量剝奪基本權利的無助感。

他們的清潔觀、審美觀以及建立家居生活秩序的能力也因此被嚴重抑制了, 即使子女經濟狀況明顯改善也難以動搖他們這一習氣。 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即是對物質極端的吝嗇和強烈的佔有欲望, 固執地要保留許多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

其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世界, 讓他們接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要求我們接受他們的生活方式, 同樣都需要穿越時光的能力。 對於長輩的這種心理, 最好的建議是:理解、尊重、不打擾。

如果共同生活, 且其中一些物品已經影響到衛生、安全或健康, 一定在講清楚利弊(而不是講道理)後再處理, 強行處理會傷他們的心。

家務勞動,

是孩子的家教之一

內心的自尊, 會落實在外部環境上。 乾淨的成長環境會讓人更自信, 從而更有可能成為一個自尊自愛的人。

你的家可以樸素甚至簡陋, 但務必要乾淨、整齊。 即使是並不富裕的家庭, 孩子也可以積攢堂堂正正抬頭做人的底氣, 因為父母示範給孩子的是用心過生活, 不耽於空想, 而是付諸行動。 這種精神是家教中寶貴的一課。

積極向上的父母懂得, 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和生活自理能力, 才是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從孩子可以和你進行流暢的語言交流開始, 就要逐步訓練他收拾自己的東西。 這時, 你可以給一些物品命名, 然後依據這些名字教孩子對物品進行分類, 你需要不斷瞭解孩子對這些事物和操作到底理解到什麼程度,

以及他的個人意願。

每個時間段教會一種分類方法, 例如玩具和衣服分開收納, 待這個分類孩子輕鬆掌握後, 再細化分類方法, 比如從上衣和下衣分類入手, 再之後是按色彩分類, 玩具按喜好程度, 把最喜歡的放在最外面, 依次放進去。

在不同時期輔導孩子重新建立收納體系, 是開發智力、培養孩子自信心、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種方法, 而且這種方法是可以很快看到成果的, 孩子也會在勞動之後收穫成就感。

——相關書籍——

《整理家, 整理親密關係》

中信出版社 2017.9

整理一個留住人的家。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