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姜石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1.姜石首載于《新修本草》, 列玉石部下品謂:味鹹, 寒, 無毒……生土石間, 狀如薑。 有五種, 色白者最良。 所在有之, 以爛、不磣者好。 齊州曆城(今山東濟南)東者良。

2.《本草圖經》附有齊州姜石圖, 其狀如薑。 根據以上古本草文獻所記載的姜石與今之土層中的鈣質結核一致。

【拼音名】Jiānɡ Shí

【別名】沙姜石、礓礫、裂姜石

【來源】

藥材基源:為黃土層或風化紅土層中鈣質結核。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lcite

採收和儲藏:挖取後, 除去附著泥沙、雜石, 洗淨。

【原形態】

黃土層或風化紅土層中鈣質結核主要組成礦物均為方解石、石英、粘土礦物。 方解石 晶體結構屬三方晶系。 為細粒結晶及細分散隱晶皮殼狀膠結物。 白或灰白色。 土狀光澤。 肉眼見不到解理。 硬度3。 相對密度2.7左右。 因摻雜次要礦物而硬度、密度不一。

次要礦物組分有石英:細粒他形, 肉眼難分辨;牙磣感主要是石英的硬度大所致;其他性狀參見白石英條。

粘土礦物有高嶺石、多水高嶺石、伊利石或蒙脫石(性狀分別參見白石脂、黃石脂、甘土條)。 它們的種類、數量比決定著姜石的可溶出成分及吸附性、離子交換性(即微量元素成分特徵)。

黃土中的姜石, 其粘土組分中還含有殘留的長石(性狀參見浮石條)、角閃石(性狀參見麥飯石條)及雲母(性狀參見雲母條)等。 它們與方解石呈不同結構關係:以均一間雜分佈或碎屑斑雜分佈為主, 也有呈同心圓狀、結核狀、放射狀結構的。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主產于華北、西北黃土地帶及石灰岩古風化殼紅上層中。

資源分佈:主產于河北邢臺、山西、陝西;江蘇亦產。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為不規則塊狀。 土黃色或淺灰色;條痕淺黃色。 不透明,

土狀光澤。 表面淺凹凸不平, 並具裂隙。 體重, 質堅硬, 可砸碎, 斷面呈顆粒狀, 色較深, 並可見結核狀類圓形跡痕或灰白色結晶層。 具土腥氣, 味淡。 遇冷稀鹽酸強烈起泡。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微帶褐黃色, 因含粘土質和鐵質呈污濁狀。 自形晶少見, 多為不規則粒狀、球粒狀。 礦物組分主要是方解石。 方解石:折光率Ne=1.486, No=1.658;雙折射率No-Ne=0.172;閃突起明顯。 干涉色為高級白彩帶。 一軸晶, 負光性。

在薄片可見到粘土質和微粒狀石英, 兩者約占10%左右, 石英粒徑約0.05mm, 呈星狀分佈;粘土質多呈隱晶質, 似霧狀分佈。 (樣品取自南京產的鈣質結核)

【化學成份】主要為碳酸鈣(CaCO3)。 尚含有氟、碘、矽、鐵、鋅、銅、錳、鈷、釩、鉻、錫、鎢、硒、鉬等元素。

【鑒別】(1)取本品粉末約0.5g, 加稀鹽酸5ml,

即泡沸, 將發生的二氧化碳導入氫氧化鈣試液中, 即生成白色沉澱。 (檢查碳酸鹽)(2)將上述泡沸後的溶液, 濾過。 濾液加甲基紅指示液2滴, 用氨試液中和, 再滴加鹽酸至恰呈酸性, 加草酸銨試液, 即生成白色沉澱;分離, 沉澱不溶於醋酸, 但可溶於鹽酸。 (檢查鈣鹽)(3)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鈣質結核)方解石:3.88(1), 3.05(10);石英:4.29(1), 336(2)。

【性味】鹹;寒;無毒

【歸經】心;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 主疔瘡癰腫;乳癰;瘰鬁;豌豆瘡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 每日1-3g;或泡飲。 外用:適量, 研末敷。

【附方】《綱目》:姜石以形名, 或作礓礫。 邵伯溫雲:‘天有至戾, 地有至幽, 石類得之則為礓礫是也。 ’俗作(石羌)礪。 故又名(石羌)礪石。

【各家論述】《本草衍義》:所在皆有, 須不見日色旋取, 微白者佳。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