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誤區遠離近視 七大誤區一定要避免
“近年來, 兒童青少年的近視問題日益嚴重且低齡化趨勢明顯, 已成為重大社會公共衛生問題。 ”近日,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愛眼日專題新聞發佈會上,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表示, 做好近視防控, 應學校、家庭、社會、衛生部門以及學生“五位一體”採取綜合防控措施, 而青少年自身首先要樹立愛眼意識。
近視危害青少年眼健康
在公共場所, 經常可以看到為了不讓孩子哭鬧, 有的家長特別是年輕家長把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給孩子看視頻、玩遊戲, 一些大人甚至在走路的時候也在低頭看手機。
據瞭解, 我國近視患病人數已居世界首位, 近視已成為影響我國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近年來的統計顯示, 近視患病率逐年升高;兒童年級越高, 近視患病率也越高。 其中, 高度近視的患病率也越來越高。 高度近視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眼底病變, 如豹紋狀眼黃斑部出血、黃斑劈裂、黃斑裂孔、裂孔性視網膜脫離等, 同時其發生開角型青光眼的風險也大大增加。 高度近視視網膜病變已成為我國不可逆轉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國現在的近視人數已經超過4.5億,
正確預防 樹立愛眼意識
“近視防控其實還是要提高學生保護眼睛、愛護眼睛的意識, 這個是第一位的。 ”焦雅輝表示, 近日,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正式印發由全國防盲技術指導組組織專家編寫的《近視防治指南》《弱視診治指南》和《斜視診治指南》, 一方面指導醫療機構和眼科醫務人員提高服務能力,
“我們宣導從學齡前, 從幼稚園開始, 每天做不低於一小時的有效戶外活動。 已近視的要注意科學用眼、參加戶外活動、均衡營養膳食、堅持做高品質的眼保健操, 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來緩解近視。 ”全國防盲技術指導組組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主任王甯利說。
專家指出, 單純的輕中度近視是由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導致, 而高度近視, 尤其是病理性近視, 遺傳因素的作用更為明顯。 其中, 導致近視的環境因素包括長期近距離用眼工作、較少的戶外活動、不良的讀寫習慣、過多使用電子產品和不均衡的營養等。 父母近視的青少年發生近視的風險明顯增大,
對於尚未近視的兒童, 通過以下措施, 能夠顯著減少或者減緩近視的發生:讀書寫字“三個一”, 即胸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眼離閱讀物一尺;多做戶外活動, 減少近距離用眼時間;堅持做眼保健操, 要求注意力集中、穴位正確、手法輕緩、感覺酸脹;不要長時間看電視、玩手機;不偏食、少甜食, 多吃蔬菜、乳製品和雞蛋等。
如果已經出現近視了, 則要採取措施延緩近視的加深, 除了上述預防措施以外, 還可以使用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和戴角膜塑形鏡, 但需要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後, 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高度近視人群, 除了防止近視加深,
七大誤區一定要避免
此外, 專家提醒, 一些家長對於近視的認識存在誤區, 需要注意避免, 做到科學防護近視。
誤區一:眼保健操無用
王寧利介紹說:“我們花了五年時間對眼保健操作了科學的評估。 研究認為, 眼保健操確實可以緩解視疲勞, 在正確做眼保健操的情況下, 對近視防控確實有作用。 ”他指出, 眼保健操是預防近視的一種方法, 要鼓勵孩子正確做眼保健操, 但並不是說做了眼保健操就百分之百不得近視。
誤區二:多吃補品預防近視
王寧利指出, 希望通過增加各種營養來防治近視的想法是錯誤的。
誤區三:做了近視手術就不是近視眼了
龍琴指出, 做近視手術的目的是為了摘眼鏡, 並不意味著做了手術之後就不是“近視眼”了。 王寧利也指出, 現在所有的近視手術, 並不是一種治療, 而是一種矯正, 其實是把眼鏡“戴”到角膜上或者“放”到眼睛裡。 但近視眼還是近視眼, 特別是高度近視者, 仍有可能會出現一些眼底併發症。
誤區四:家長對近視過於焦慮
龍琴介紹, 一些家長在發現孩子近視後四處求醫, 恨不得把各種各樣的治療全都用上,這是不推薦的。對於孩子的近視,家長需科學合理地加以防控。同時,還要鼓勵孩子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自身對於近視不良後果及做好防控的意識,鼓勵他們更多地選擇對自己眼睛有益的活動,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誤區五:家長對於散瞳認識不足
龍琴說,一些家長認為孩子配完眼鏡後,按需更換眼鏡即可,不需要去做散瞳檢查,甚至對散瞳有些恐懼。但事實上散瞳是沒有傷害的,通過散瞳可以檢查周邊的眼底,儘早發現其他問題,儘早治療,盡最大可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誤區六:父母不近視孩子也不會近視
王寧利介紹,父母親雙方都是近視,特別雙方都是高度近視,小孩得近視的概率非常高。反之,有人認為,自己的父母都不近視,自己肯定不會得近視,所以不需要進行一些防控,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如果不注意用眼衛生習慣,即使雙親不近視的人,得近視者也不少。
誤區七:眼鏡戴上了,度數只會越來越深
王寧利指出,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誤區。青少年一定要戴合適的眼鏡,建議第一副眼鏡一定要進行醫學驗光,在醫院進行驗配。他指出,合適的眼鏡沒有所謂的越戴近視越嚴重的問題。 恨不得把各種各樣的治療全都用上,這是不推薦的。對於孩子的近視,家長需科學合理地加以防控。同時,還要鼓勵孩子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自身對於近視不良後果及做好防控的意識,鼓勵他們更多地選擇對自己眼睛有益的活動,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誤區五:家長對於散瞳認識不足
龍琴說,一些家長認為孩子配完眼鏡後,按需更換眼鏡即可,不需要去做散瞳檢查,甚至對散瞳有些恐懼。但事實上散瞳是沒有傷害的,通過散瞳可以檢查周邊的眼底,儘早發現其他問題,儘早治療,盡最大可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誤區六:父母不近視孩子也不會近視
王寧利介紹,父母親雙方都是近視,特別雙方都是高度近視,小孩得近視的概率非常高。反之,有人認為,自己的父母都不近視,自己肯定不會得近視,所以不需要進行一些防控,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如果不注意用眼衛生習慣,即使雙親不近視的人,得近視者也不少。
誤區七:眼鏡戴上了,度數只會越來越深
王寧利指出,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誤區。青少年一定要戴合適的眼鏡,建議第一副眼鏡一定要進行醫學驗光,在醫院進行驗配。他指出,合適的眼鏡沒有所謂的越戴近視越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