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偽營養常識”,總有一條坑過你!

誤區一

瘦肉裡不含脂肪

事實上, 餐桌上的脂肪可以分為顯性脂肪和隱性脂肪, 而瘦肉中所含的脂肪, 屬於隱性脂肪。

誤區二

沒有鹹味的食品不含鹽

有許多食品吃起來不咸, 其實卻加了不少鈉或鹽, 如白麵包、蛋糕、餅乾、果凍等。 醃肉、香腸、鹹魚等加工食品含鹽更多。

因此, 購買加工食品時要注意看標籤, 儘量選擇鈉含量低的。

誤區三

不甜的水果含糖量少

提到“糖”, 人們往往將其與“甜”掛鉤。 然而, 判斷水果裡“糖”有多少, 光靠口感是不靠譜的。

有些吃起來不甜的水果, 比如火龍果和獼猴桃, 口感偏酸。

但資料顯示, 每100克火龍果中含有碳水化合物13.3克, 每100克獼猴桃中含有碳水化合物14.5克。 按碳水化合物總量計算, 這兩種水果都算得上真正的“高糖”食物。

此外, 含糖量較高的水果還包括蘋果、杏、無花果、柳丁、柚子、荔枝、柿子、桂圓、香蕉、楊梅等。

誤區四

奶白色的湯更有營養

不少人認為, 白色就是蛋白質, 因此奶白色的湯是最有營養的, 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奶白色只是脂肪微滴均勻地分佈在水中, 形成的一種乳化現象。 一般來說, 脂肪含量越高, 湯汁越容易熬煮成奶白色。 而是否能煮成奶湯, 和湯的營養價值是沒有多大關係的。

誤區五

食物掉色, 肯定被染色了

洗黑米或桑葚時水變黑, 是不是因為被染色了呢?

其實, 食物掉色是種很常見的現象, 它主要由食物中色素溶解引起的。

黑米、紫米、黑花生、黑玉米、黑大豆、桑葚、紫薯、紫甘藍、藍莓等食物中均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色素———花青素。

因此, 這些紫黑色食物遇水掉色, 並不一定說明是被染色, 很可能是其天然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