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前頭痛的辨證治療
經前頭痛為婦女常見病症之一, 屬近代醫學“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範疇。 臨床表現為經來前3~7天頭痛發作, 經來或行經後緩解或消失。 其發病多與肝、脾、腎三髒關係密切, 分型論治如下。
肝鬱氣滯型經前頭痛多呈緊束或跳動感, 隨情志變化波動, 伴胸脅脹悶、煩躁易怒, 耳鳴眼差, 舌紅苔黃, 脈弦或滑。 肝為風木之髒, 巔頂之上惟風可到, 若情志不和、怒鬱傷肝, 鬱而化火, 血熱上壅, 絡脈鬱阻則發為頭痛。 治宜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方用柴胡舒肝散加減, 方中柴胡、白芍、陳皮、香附、枳殼柔肝, 疏肝, 理氣止痛, 川芎為血中氣藥,
肝鬱脾虛型頭痛多脹悶或頭重如裹, 嘔惡納差, 脅腹脹滿, 乏力嗜睡, 或噯氣頻作, 舌苔薄白或厚膩, 脈弦滑。
經行前血流胞宮, 上汲精血, 肝體失養, 肝氣鬱滯, 肝陽逆動而擾上竅;同時影響脾之運化水濕功能, 濕濁內蘊, 隨逆動之陽上蒙清竅, 故發頭痛。 治宜疏肝解鬱, 健脾化濕, 用逍遙散合四君子湯加減, 其中逍遙散為肝脾不和之要方;四君子湯益氣健脾可祛濕濁。
痰瘀內阻型頭痛如錐刺或脹悶跳痛, 前處固定, 面色黯黑, 嘔惡煩躁, 口渴欲飲, 舌暗或有瘀斑, 舌苔厚膩, 脈弦滑。 肝鬱或肝虛, 氣不暢達, 血行無力則絡脈瘀滯, 或脾虛濕停而疾生, 痰瘀痹阻清竅, 清陽不升, 濁氣瘀積伏於腦絡,
肝腎陰虛型頭痛綿綿隱發, 或頭脹發熱, 咽幹口燥, 潮熱耳鳴, 腰膝酸軟, 夜臥夢多, 脅脹或痛, 舌紅少苔, 脈細或數。 頭為髓海所在, 肝體陰而用陽, 全賴腎精滋養。 若體虛勞作或鬱怒傷肝, 則火盛傷陰, 或腎水虧耗, 水不涵木, 氣血逆亂, 不能上滋頭腦則頭痛。 治宜滋補肝腎, 養血止痛, 方用一貫煎合二至丸加減。 方中女貞子、旱蓮草、生地、枸杞子補肝腎滋陰, 北沙參、麥冬養肺益腎, 當歸、白芍補血柔肝, 更兼川楝子引經疏肝, 一散一斂, 有疏肝和血止痛之效。
脾腎陽虛型頭痛綿綿緊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