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簡單的爬行活動何來如此神功?

首先, 當孩子在繈褓中時, 視聽範圍很小;坐著或躺著時, 視聽範圍略有擴大, 但得到的刺激仍然不夠。 而爬行則使視聽範圍大幅度擴大, 姿態由靜到動, 範圍由點到面, 刺激量大了, 思維、語言與想像能力自然得到了發展與提高。

同時, 爬行對於腦部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中腦是最大的受益者。 從腦的解剖結構看, 中腦是腦幹(人的生命中樞所在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上面排列著視覺與聽覺兩大反射中樞, 是主管聽聲音與看東西的“總部”, 它上傳外界資訊, 下達大腦命令。 爬行擴大了視聽範圍後, 中腦受到的刺激就得以強化;而促進了中腦的功能,

無疑會使整個腦的功能“更上一層樓”。 除了中腦, 爬行對小腦的積極影響也不可小視。 小腦是主管人體運動平衡的, 而爬行屬於全身運動, 可訓練小腦的平衡與反應聯繫, 促進神經纖維相互纏繞形成網路, 有利於腦神經系統結構的完善, 必然會對孩子學習語言與閱讀發揮良好影響。

再者, 爬行動作由最初的爬行反射, 經過抬頭、翻身、打滾、匍行等中間環節, 最終發展成真正的爬行, 需要經歷多次的學習、實踐;每一次學習與實踐都是一次對大腦積極性的調動與激發。 因此, 學習爬行其實就是對腦神經系統功能的一次強化訓練, 對於腦的發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爬行的八大功能:

一、體能(活動能力)

爬行能鍛煉寶寶全身大肌肉活動的力量, 尤其是四肢活動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是一種綜合性的強體健身活動。 爬行是寶寶第一次全身協調運動, 它將對寶寶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 爬可以鍛煉胸肌、背肌、腹肌以及四肢肌肉的力量, 還有助於視聽覺、空間位置感覺、平衡感覺的發育, 可以促進身體的協調。 它可使血液迴圈流暢, 並可促進肌肉、骨骼的生長發育, 防止脊柱彎曲, 嬰兒在爬行時, 頭頸仰起, 胸腰抬高, 有利於增強呼吸系統功能。 另一方面, 嬰兒在爬行運動中, 四肢並用, 可使左右腦正常發育, 使嬰兒的智力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體質(健康)

爬行消耗能量較大, 有助於孩子吃得多、睡得好、體重、身高長得快。

增進親情:爬行能增進母子間的交流。 在寶寶會爬後, 在父母的引導下獲得成功的體驗不斷的增多, 在我們的實驗中得到興奮、成功、失敗體驗嬰兒, 表情豐富, 見到父母時的興奮狀態明顯於不會爬行的嬰兒要強。

三、心理發展(應激能力)遇到各種情況處理的合理性

四、社會性發展(交往)

嬰兒會爬後, 他接觸父母禁止觸動的物品、做父母不允許他做的事情的可能性都大大增加了, 這在客觀上增加了親子情緒互動的機會;同時, 嬰兒會爬行又使得父母意識到嬰兒本身的主動性, 並使父母開始以一定的規範要求孩子, 開始對嬰兒不合規範的行為表示不快。 這些變化又進一步促使嬰兒的社會性情緒發展。

研究表明, 具有手膝爬行經驗的嬰兒在情緒表露、對父母情緒信號的敏感性、與父母共同遊戲的參與程度、在曾被父母禁止情境中參照父母表情等方面均比不會爬的嬰兒水準更高, 而使用學步車的嬰兒在曾被父母禁止情境中參照父母表情方面表現出比不會爬嬰兒更高的水準。

五、智力發展(腦神經發育)

爬行需要大、小腦之間的密切配合, 多爬能夠豐富大、小腦之間的神經聯繫, 促進腦的生長。 爬行使嬰兒開始主動移動自己的身體, 開闊眼界, 增長見識, 促進其認知能力的發展。 爬行會刺激左右腦均衡發展、理解與記憶並進。 爬行可刺激內耳或前庭系統, 有助維持平衡感, 而手眼協調也有相同作用。

六、促進語言發展

對嬰兒語言交流的頻率, 主要取決於嬰兒肢體語言的頻率, 會爬的嬰兒不斷地用自己的身體探索周圍的世界、有許多舉動帶有結果的未知性, 所以家長語言的發出頻率明顯的多於不會爬的嬰兒, 在不斷的父母語言提示、嬰兒的肢體語言、行為結果的互動中, 嬰兒對語言理解的準確性、肢體語言回答的合理性比不會爬行的嬰兒發展要快得多。

七、性格發展(意志、膽量)

爬行給寶寶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 而“摸爬滾打”, 也鍛煉了寶寶的意志和膽量, 有利於寶寶的個性培養。

八、探索欲望(自主、自信)

爬行是幼兒生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家長們千萬不要忽視爬行的作用, 不要因為怕孩子四處亂爬有危險, 就限制孩子爬行的自由,

而是應該在孩子剛剛學會爬行之後, 就幫助他們多加練習, 使他們的運動、神經等系統在爬行中得到充分的鍛煉。 這不但有助於孩子骨骼、肌肉、神經、大腦的發育, 而且可以為孩子更早、更好地認識世界打下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礎。 這些學習經驗將化為好奇, 並且勇於探險, 而且培養未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自信。

#p#分頁標題#e#

寶寶學爬的五大重點

爬行訓練是強壯體魄, 完善大腦功能的重要行為訓練, 在寶寶學爬的過程中, 以下五大重點是不容忽視的。

重點一:學爬時機和方法

嬰兒6個月以後, 應經常讓他俯臥, 在面前放個玩具逗引他, 使他有一個向前爬的意識。 大約在7個月時匍匐爬行, 動作為腹部蠕動, 四肢不規則地劃動,注意不是向前,而是後退。約在8—10月時發展為四肢爬行,即用手和膝蓋爬行,最後發展為兩臀和兩腿均伸直,用手和腳爬行。不斷地練習俯臥,反復鍛煉、雙腿的力量及重心和移動,嬰兒很快就能學會爬。

重點二:父母對寶寶學爬的引導

建議父母應該儘量把寶寶放在地板上,並利用色彩鮮豔、豐富的玩具或其它有趣的東西,誘導寶寶向前爬行。當寶寶努力爬到“終點”時,父母也別忘了適時給予鼓勵。

父母可以在爬行前方放一面用特殊材料製成的鏡子(不會打碎的),或色彩對比強烈的圖案,或簡單的變臉圖形等玩具,引起寶寶的興趣,並有伸手拿取的欲望,促其向前爬行。以後可以把這些鏡子或圖案放在前後左右不同的方向,引導寶寶向不同方向爬行,以訓練其靈活性。爬行過程中父母可用歡快的聲音喊“加油”,“努力”,“真棒”等語言,加快寶寶爬行速度。此時寶寶會非常高興,快樂,常常和父母達到笑聲一片的情景。這種不斷轉換方向的爬行增加了寶寶認識周圍不同環境的機會,比在原地能看到更多更鮮豔的色彩,看到男女老幼不同表情的面孔,看到大大小小不同的物件,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充足的爬行訓練使寶寶的好奇心理得到滿足,由此也完善了神經系統的發育。

除此之外,還可以運用各式色彩鮮豔的玩具、圖片、軟墊、塑膠地板等,刺激寶寶學爬的興趣。

重點三:巧用學爬輔助工具

為了讓寶寶爬好,一定要將爬行的“裝備”準備完善。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磨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父母可于地板上鋪設塑膠墊等輔助用品,為寶寶營造一個安全的爬行環境。在地上爬行時,可在膝蓋上帶上護膝,防止嬰兒因膝蓋磨擦引起疼痛而不願爬行。護膝不要太緊,以免影響膝關節活動度。儘量讓孩子通過爬行自然過渡到自己站起,如從俯臥到四肢站立,然後從爬過渡到自己能坐起、蹲起,再從蹲到自己站起,並能掌握站立的平衡,孩子就會很輕鬆地學會走路了。

重點四:創造良好的學爬環境

(1)首先要保證寶寶爬行的安全,避免發生任何意外。爬行時一定要有大人在旁邊看守,一刻也不能離開,隨時防止意外發生,不能有絲毫大意。而且,當寶寶到了爬行的階段,容易碰到的危險地方或物品更多樣化了,父母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容易發生意外的地方:

地板:水泥、磨石子、磁磚等所鋪設的地板,對於學習爬行的寶寶來說,都容易因一不小心跌倒,而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為避免發生危險,可在硬地板上面鋪設軟墊,不過注意要使用厚度較高的軟墊才能發揮功用,並且避免買有很多小花紋的軟墊,以防寶寶將小花紋摳掉吃進嘴裡。

桌角、櫃子角:尖銳的桌角或是櫃子角,對家有學爬的寶寶來說簡直就是個“危險地帶”,其改善的方式為,最好一律將所有的桌角或櫃子角套上護墊,就算嬰幼兒不慎撞到,也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電插座:寶寶在到處爬行的過程中,可能會爬到插座附近,如果不用心留意將有觸電的危險,父母可使用電插座的防護蓋,在未使用的插座上加裝此類裝置,或是使用安全插座。

(2)選擇平地,絕不要在桌面。可以在室內地上鋪一塊涼席或床單或乾淨的地毯,讓小兒充分自由的爬行。

(3)在戶外爬行可同時進行日光浴。可在戶外的草坪或地面鋪上清潔的床單或席子,這樣在爬行同時讓小兒吸收陽光給予的"天然營養"。選擇時間是在每天上午十點前和下午三點後的"黃金時段",每天堅持兩個小時以上。此時的陽光最適合日光浴,不會造成傷害。日光浴幫助寶寶吸收紫外線,同時紫外線還有很強的殺菌消毒作用。所以嬰兒多在戶外進行爬行訓練,既可強壯體魄,又可增強自身免疫力,減少感冒和其他疾病。另外,在戶外視野寬闊,有利於心理發育。

(4)約請小夥伴一起爬行。最理想是有年齡相近的小兒一起進行爬行比賽和玩耍。在我國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少玩伴,而且很多家長出於安全考慮,控制甚至禁止孩子與外界接觸,長此以往,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必然低下,對心理健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甚至使大腦及神經系統發育產生畸形,從而引發兒童神經系統的病症及心理障礙。

重點五:寶寶學爬中的“自然開發”和“人工開發”

自然開發是以孩子自然發育的時速為基礎,比如,到了爬行期,但孩子的四肢發育還沒有完全做好爬行準備,這個時候,父母就應有意識地給孩子做促進四肢發育的運動操,推動孩子進入爬行期,或在孩子開始爬行,但動作遲緩時,在孩子前邊引逗孩子加速,這些都是以自然為基礎的開發,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而人工開發往往不顧孩子的自然發育程度,人為地過度實施開發,其結果適得其反。曾有位年輕的母親,聽說爬行對嬰兒的視神經和大腦發育有好處,孩子剛剛三個月,她就每天拉著孩子爬行,結果等孩子會爬行以後,才發現孩子的兩隻腳因過早地接受爬行訓練變形了。

這位元母親所犯的錯誤是太心急了,沒等孩子的四肢發育到足以支撐起頭腦和身體的時候,就憑著自己的主觀願望,以揠苗助長的方式拉孩子爬行,結果給孩子帶來了傷害。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內在發育的時刻表,家長要尊重這個時刻表。母親可以引導孩子爬行,孩子的爬行速度會加快,空間也會變大。千萬不能強拉孩子爬行,避免人工開發。

國外嬰兒爬行研究面面觀

#p#分頁標題#e#

1、雷蒙達德人類研究所研究發現,原始民族中,允許嬰兒自由地在地上爬行的民族,比嚴格限制嬰兒爬行的民族的文化或技術水準要高。嬰兒爬行動作有助於訓練嬰兒眼睛、手部及腦部協調的發展,對日後其他活動,如寫字、玩玩具均有幫助。

2、心理學家W溫格的研究指出,在印第安落後民族中也出現這種情況,允許嬰兒在地上自由爬行的民族智力商數比較高。

3、有試驗研究證明了爬行對孩子深度的知覺和客體永久性的發展都有促進作用。

(1)爬行與深度知覺發展的關係

深度知覺在個體出生6個月後迅速發展起來,人們一般認為這是神經系統的成熟所決定的。有研究者認為深度知覺的發展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而可能是以成熟與爬行經驗的共同作用為發展前提的。研究者利用吉布森設計的“視覺懸崖”裝置,採用兩種研究程式,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

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把據有不同爬行經驗的嬰兒逐個放在中央板上,鼓勵他們爬過“深灘”,結果發現爬行時間在6周以內的嬰兒並未表現出人們預期的回避反應,而嬰兒對“深灘”的回避反應常常在會爬6-8周後出現。隨後,研究者選取不會爬行和會爬行的相同月齡嬰兒(7.3個月),將其面朝下,平舉到一定高度後分別在“深灘”、“淺灘”上方緩慢下降,並比較其心率變化。不會爬行的嬰兒在其下放到石崖兩側過程中的心率變化均不明顯,而會爬的嬰兒在下放到“深灘”的過程中心率加快,在下放到“淺灘”的過程中心率沒有顯著變化。為進一步證實爬行經驗與嬰兒深度知覺發展的關係,又選取6、7、8個月會爬的嬰兒,分別鼓勵他們爬過“深灘”和“淺灘”。結果表明,嬰兒爬過“深灘”的可能性與開始爬過“深灘”前的憂鬱時間都與爬行經驗顯著相關,而與嬰兒開始爬行的年齡無關。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嬰兒深度知覺的發展不完全決定于其生理是否成熟,而與其爬行存在相關。會爬、而且有較豐富爬行經驗的嬰兒表現出較高的水準。

(2)爬行與客體永久性發展的關係

客體永久性指主體對客體存在與否的認識不依賴於直接感知,而形成了有關客體存在的穩定內部認識。作為嬰兒認知與情緒發展的基礎,客體永久性是嬰兒期心理發展的最重要成就之一。研究者在爬行與客體永久性的關係上進行了較系統地研究。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對比了不會爬、不會爬但使用學步車、手膝爬行三組8.5個月的嬰兒客體永久性發展水準,發現不會爬但使用學步車嬰兒和手膝爬行嬰兒的發展水準高於不會爬的嬰兒,其中尤以爬行經驗在9周以上的嬰兒表現最佳。這一研究結果說明,爬行等運動經驗對嬰兒客體永久性的發展具有明顯促進作用。進一步比較不會爬、腹部貼地爬行、手膝爬行的同齡嬰兒表現,結果顯示,腹部貼地爬行的嬰兒不論其爬行經驗的多少,他們的表現和不會爬的嬰兒相似,但顯著低於手膝爬行的嬰兒。其原因可能在於腹部貼地爬行的方式迫使嬰兒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爬行動作本身上,嬰兒難以借此運動方式自如探索以及感知、觀察環境,因此腹部貼地爬的方式給嬰兒帶來的經驗是極有限的,其對嬰兒心理發展的作用也就較微弱。可見,運動方式的有效性影響嬰兒獲取相關經驗,運動方式越有效,嬰兒從運動帶來經驗中受益的程度越高。

4、美國醫生丹普爾等人聯合宣導被動爬行模式,他們認為,爬行需要四肢和大腦的充分協調,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外界資訊刺激,對開發孩子的智力有明顯的效果。

四肢不規則地劃動,注意不是向前,而是後退。約在8—10月時發展為四肢爬行,即用手和膝蓋爬行,最後發展為兩臀和兩腿均伸直,用手和腳爬行。不斷地練習俯臥,反復鍛煉、雙腿的力量及重心和移動,嬰兒很快就能學會爬。

重點二:父母對寶寶學爬的引導

建議父母應該儘量把寶寶放在地板上,並利用色彩鮮豔、豐富的玩具或其它有趣的東西,誘導寶寶向前爬行。當寶寶努力爬到“終點”時,父母也別忘了適時給予鼓勵。

父母可以在爬行前方放一面用特殊材料製成的鏡子(不會打碎的),或色彩對比強烈的圖案,或簡單的變臉圖形等玩具,引起寶寶的興趣,並有伸手拿取的欲望,促其向前爬行。以後可以把這些鏡子或圖案放在前後左右不同的方向,引導寶寶向不同方向爬行,以訓練其靈活性。爬行過程中父母可用歡快的聲音喊“加油”,“努力”,“真棒”等語言,加快寶寶爬行速度。此時寶寶會非常高興,快樂,常常和父母達到笑聲一片的情景。這種不斷轉換方向的爬行增加了寶寶認識周圍不同環境的機會,比在原地能看到更多更鮮豔的色彩,看到男女老幼不同表情的面孔,看到大大小小不同的物件,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充足的爬行訓練使寶寶的好奇心理得到滿足,由此也完善了神經系統的發育。

除此之外,還可以運用各式色彩鮮豔的玩具、圖片、軟墊、塑膠地板等,刺激寶寶學爬的興趣。

重點三:巧用學爬輔助工具

為了讓寶寶爬好,一定要將爬行的“裝備”準備完善。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磨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父母可于地板上鋪設塑膠墊等輔助用品,為寶寶營造一個安全的爬行環境。在地上爬行時,可在膝蓋上帶上護膝,防止嬰兒因膝蓋磨擦引起疼痛而不願爬行。護膝不要太緊,以免影響膝關節活動度。儘量讓孩子通過爬行自然過渡到自己站起,如從俯臥到四肢站立,然後從爬過渡到自己能坐起、蹲起,再從蹲到自己站起,並能掌握站立的平衡,孩子就會很輕鬆地學會走路了。

重點四:創造良好的學爬環境

(1)首先要保證寶寶爬行的安全,避免發生任何意外。爬行時一定要有大人在旁邊看守,一刻也不能離開,隨時防止意外發生,不能有絲毫大意。而且,當寶寶到了爬行的階段,容易碰到的危險地方或物品更多樣化了,父母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容易發生意外的地方:

地板:水泥、磨石子、磁磚等所鋪設的地板,對於學習爬行的寶寶來說,都容易因一不小心跌倒,而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為避免發生危險,可在硬地板上面鋪設軟墊,不過注意要使用厚度較高的軟墊才能發揮功用,並且避免買有很多小花紋的軟墊,以防寶寶將小花紋摳掉吃進嘴裡。

桌角、櫃子角:尖銳的桌角或是櫃子角,對家有學爬的寶寶來說簡直就是個“危險地帶”,其改善的方式為,最好一律將所有的桌角或櫃子角套上護墊,就算嬰幼兒不慎撞到,也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電插座:寶寶在到處爬行的過程中,可能會爬到插座附近,如果不用心留意將有觸電的危險,父母可使用電插座的防護蓋,在未使用的插座上加裝此類裝置,或是使用安全插座。

(2)選擇平地,絕不要在桌面。可以在室內地上鋪一塊涼席或床單或乾淨的地毯,讓小兒充分自由的爬行。

(3)在戶外爬行可同時進行日光浴。可在戶外的草坪或地面鋪上清潔的床單或席子,這樣在爬行同時讓小兒吸收陽光給予的"天然營養"。選擇時間是在每天上午十點前和下午三點後的"黃金時段",每天堅持兩個小時以上。此時的陽光最適合日光浴,不會造成傷害。日光浴幫助寶寶吸收紫外線,同時紫外線還有很強的殺菌消毒作用。所以嬰兒多在戶外進行爬行訓練,既可強壯體魄,又可增強自身免疫力,減少感冒和其他疾病。另外,在戶外視野寬闊,有利於心理發育。

(4)約請小夥伴一起爬行。最理想是有年齡相近的小兒一起進行爬行比賽和玩耍。在我國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少玩伴,而且很多家長出於安全考慮,控制甚至禁止孩子與外界接觸,長此以往,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必然低下,對心理健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甚至使大腦及神經系統發育產生畸形,從而引發兒童神經系統的病症及心理障礙。

重點五:寶寶學爬中的“自然開發”和“人工開發”

自然開發是以孩子自然發育的時速為基礎,比如,到了爬行期,但孩子的四肢發育還沒有完全做好爬行準備,這個時候,父母就應有意識地給孩子做促進四肢發育的運動操,推動孩子進入爬行期,或在孩子開始爬行,但動作遲緩時,在孩子前邊引逗孩子加速,這些都是以自然為基礎的開發,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而人工開發往往不顧孩子的自然發育程度,人為地過度實施開發,其結果適得其反。曾有位年輕的母親,聽說爬行對嬰兒的視神經和大腦發育有好處,孩子剛剛三個月,她就每天拉著孩子爬行,結果等孩子會爬行以後,才發現孩子的兩隻腳因過早地接受爬行訓練變形了。

這位元母親所犯的錯誤是太心急了,沒等孩子的四肢發育到足以支撐起頭腦和身體的時候,就憑著自己的主觀願望,以揠苗助長的方式拉孩子爬行,結果給孩子帶來了傷害。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內在發育的時刻表,家長要尊重這個時刻表。母親可以引導孩子爬行,孩子的爬行速度會加快,空間也會變大。千萬不能強拉孩子爬行,避免人工開發。

國外嬰兒爬行研究面面觀

#p#分頁標題#e#

1、雷蒙達德人類研究所研究發現,原始民族中,允許嬰兒自由地在地上爬行的民族,比嚴格限制嬰兒爬行的民族的文化或技術水準要高。嬰兒爬行動作有助於訓練嬰兒眼睛、手部及腦部協調的發展,對日後其他活動,如寫字、玩玩具均有幫助。

2、心理學家W溫格的研究指出,在印第安落後民族中也出現這種情況,允許嬰兒在地上自由爬行的民族智力商數比較高。

3、有試驗研究證明了爬行對孩子深度的知覺和客體永久性的發展都有促進作用。

(1)爬行與深度知覺發展的關係

深度知覺在個體出生6個月後迅速發展起來,人們一般認為這是神經系統的成熟所決定的。有研究者認為深度知覺的發展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而可能是以成熟與爬行經驗的共同作用為發展前提的。研究者利用吉布森設計的“視覺懸崖”裝置,採用兩種研究程式,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

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把據有不同爬行經驗的嬰兒逐個放在中央板上,鼓勵他們爬過“深灘”,結果發現爬行時間在6周以內的嬰兒並未表現出人們預期的回避反應,而嬰兒對“深灘”的回避反應常常在會爬6-8周後出現。隨後,研究者選取不會爬行和會爬行的相同月齡嬰兒(7.3個月),將其面朝下,平舉到一定高度後分別在“深灘”、“淺灘”上方緩慢下降,並比較其心率變化。不會爬行的嬰兒在其下放到石崖兩側過程中的心率變化均不明顯,而會爬的嬰兒在下放到“深灘”的過程中心率加快,在下放到“淺灘”的過程中心率沒有顯著變化。為進一步證實爬行經驗與嬰兒深度知覺發展的關係,又選取6、7、8個月會爬的嬰兒,分別鼓勵他們爬過“深灘”和“淺灘”。結果表明,嬰兒爬過“深灘”的可能性與開始爬過“深灘”前的憂鬱時間都與爬行經驗顯著相關,而與嬰兒開始爬行的年齡無關。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嬰兒深度知覺的發展不完全決定于其生理是否成熟,而與其爬行存在相關。會爬、而且有較豐富爬行經驗的嬰兒表現出較高的水準。

(2)爬行與客體永久性發展的關係

客體永久性指主體對客體存在與否的認識不依賴於直接感知,而形成了有關客體存在的穩定內部認識。作為嬰兒認知與情緒發展的基礎,客體永久性是嬰兒期心理發展的最重要成就之一。研究者在爬行與客體永久性的關係上進行了較系統地研究。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對比了不會爬、不會爬但使用學步車、手膝爬行三組8.5個月的嬰兒客體永久性發展水準,發現不會爬但使用學步車嬰兒和手膝爬行嬰兒的發展水準高於不會爬的嬰兒,其中尤以爬行經驗在9周以上的嬰兒表現最佳。這一研究結果說明,爬行等運動經驗對嬰兒客體永久性的發展具有明顯促進作用。進一步比較不會爬、腹部貼地爬行、手膝爬行的同齡嬰兒表現,結果顯示,腹部貼地爬行的嬰兒不論其爬行經驗的多少,他們的表現和不會爬的嬰兒相似,但顯著低於手膝爬行的嬰兒。其原因可能在於腹部貼地爬行的方式迫使嬰兒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爬行動作本身上,嬰兒難以借此運動方式自如探索以及感知、觀察環境,因此腹部貼地爬的方式給嬰兒帶來的經驗是極有限的,其對嬰兒心理發展的作用也就較微弱。可見,運動方式的有效性影響嬰兒獲取相關經驗,運動方式越有效,嬰兒從運動帶來經驗中受益的程度越高。

4、美國醫生丹普爾等人聯合宣導被動爬行模式,他們認為,爬行需要四肢和大腦的充分協調,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外界資訊刺激,對開發孩子的智力有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