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紅背馬藍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Hónɡ Bèi Mǎ Lán

【來源】

藥材基源:為爵床科植物紅背馬藍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robilanthes dyerianus Mast. [Per-ilepta dyerianus (Mast.) Bremek.]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 鮮冼,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紅背馬藍 多年生草本,

高達1m, 莖基部木質化。 葉對生;葉片較寬大, 橢圓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 先端尖至漸尖, 基部多少抱莖而具耳狀, 邊緣有微鋸齒, 背面紅紫色, 襯以淡紫藍色光彩。 穗狀花序圓柱狀, 長5-8cm;苞片覆瓦狀排列, 倒卵門面匙形, 頂有略向外反的小尖頭, 被絨毛;花萼裂片5, 條形, 略不等長, 被絨毛;花冠淡紫色, 長約2cm, 外面具微毛, 裡面有2行柔毛, 花冠裂片5, 略不相等;雄蕊二強, 花絲基部有膜相連。 蒴果長約8mm。 具種子4顆。 花期春季。

【生境分佈】廣東、廣西、雲南庭院有栽培。 原產緬甸。

【性味】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清熱解毒。 主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盡;濕熱痢疾;疔瘡癰腫;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外用:鮮品適量, 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