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汗症的中醫治療方法是什麼?
每當天氣炎熱的時候, 人體就很容易出汗, 另外在吃火鍋的時候, 或者運動鍛煉的時候, 人的身體都會自然而然的出汗, 這是非常正常的生理現象, 可是生活中有一小部分人, 一年四季都不會出汗, 這是非常不正常的現象, 人們稱之為無汗症, 下面為大家介紹中醫治療無汗症的方法。
無汗症的中醫治療:
皮膚表面少許或完全無汗可由汗腺本身的異常或神經通路的某一水準不正常造成, 其病因主要有:
(1)先天性汗腺發育不良或汗腺缺乏, 可表現為全身性或限局性無汗。
(2)某些皮膚病, 如嚴重的魚鱗病、硬皮病、麻風病、放射性皮炎、皮膚萎縮等, 可引起限局性無汗。
(3)神經損傷, 如橫貫性脊髓炎、小兒麻痹、截癱, 交感神經、延髓、橋腦的局部損傷, 均可引起全身性或局限性無汗。
(4)某些內臟疾患, 如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腎炎、粘液性水腫、惡性腫瘤等。 此外, 維生素A缺乏等,
全身無汗者在夏季不能調節體溫, 極易中暑。 出汗除了散發熱量外, 還有其他重要作用:
①汗液可維持水分的供給與揮發的生理平衡, 防止皮膚角質層乾燥。
②汗液在皮膚表面有酸化作用, 防禦微生物侵襲。
③汗液與皮脂相互乳化,
目前, 除了先天性汗腺發育不良的無汗症尚無法治療外, 若由其他疾患造成的無汗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身體極端不適者可遷居低溫地區或採取人工降溫, 如室內安裝空調。
中醫對於無汗症也有自己獨到的方法:
(1)內治法
①陰液虧損型----因先天不足, 或熱病傷陰, 盛夏難忍, 口乾咽燥, 便如羊糞, 舌紅少苔, 脈象細數。 治宜養陰生津, 滋益汗源法。 藥用:生地30g, 麥冬10g, 玉竹10g, 天花粉10g, 黃芪10g, 葛根10g, 當歸10g, 丹參10g, 五味子10g。 水煎服, 每日1劑, 分兩次服用。
②陽虛氣弱型----因先天不足, 或久病體弱, 汗溢減少, 形寒肢冷, 腰膝酸軟, 肌膚乾燥, 舌淡少苔, 脈細無力。 治宜益氣壯陽, 滋潤肌膚法。 藥用:肉蓯蓉20g, 鎖陽10g, 鹿角霜30g, 黃芪30g, 黨參15g, 熟地30g, 生山藥60g, 白術15g, 杜仲15g。 水煎服, 每日1劑, 分兩次服用。
(2)飲食療法(適於盛夏炎熱之時)
①綠豆60g, 粳米80g, 白糖20g, 熬粥。
②西瓜皮(去翠衣及瓜瓤)60g, 切片煮水, 代茶飲。
③綠茶10g, 綠豆衣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