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要管住情緒(1)
? 在我的門診部裡, 經常聽到來看病的人說:“大夫我好累、好煩啊!”他們總覺得這也不正常, 那也不正常。 可一檢查, 又沒有什麼問題。
我們主張“全面保健”, 從身到心, 從心到身的全面保健。 是從人的軀體健康出發, 同時兼顧人的心理健康, 最後實現家庭健康與社會健康。 其中, 情緒是心理和情感的反應, 與健康關係密切。 要實現“全面保健”, 就必須瞭解情緒與引起我們情緒變化的壓力到底是什麼?進而學會做情緒和壓力的管理者。
情緒轉換
壓力無時不在, 那我們該怎麼辦?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一個“三良”的心理健康標準,
我們談到壓力的時候, 常常會認為壓力是外來的。 事實上, 壓力從根本上講是一種認知。 我們感受到的壓力來自於我們的內心世界, 使我們不安的是自己對於壓力源的反應。 所以, 在尋找產生壓力的原因時, 我們應該注意自己內心深處的探索。
有這麼一個故事A、B、C三種類型的人, 週末同時遇到一件事, 一個不自覺的人為做傢俱鋸木頭, 雜訊非常大。 這時候A型人會火冒三丈, 中出去“主持公道”, 大喊大叫, 與人爭吵, 但無濟於事;B型人在家裡嘟嘟嚷嚷, 心懷不滿, 很焦慮, 但是不敢說或不願意說, 比較壓抑;C型性格的人呢,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 在這個過程中, A型的人總是這樣的思維方式:“是你讓我火冒三丈。 ”把原因完全推到外部了, 實際上這個使你火冒三丈的人是你自己呀!是你讓別人操縱了你的情緒, 所以你生氣了, 心血管收縮, 血壓升高, 還掉了眼淚。 我們說, 事件本身並不會對你造成傷害, 但你的反應與思維模式卻會傷害你。
我們主張大家多學學C型人的良好個性, 在對待生活的大大小小事件中要學會轉換不良情緒, 學會處理壓力。
思維利導
一個人的行為方式源于他的思維模式, 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思維方式呢?就是凡事要多一些“利導思維”, 少一些“弊導思維”, 這是一個日本學者提出來的。
我們發現有的人是這樣一種思維模式, 就會認為別人在跟我過不去;家人說你一句, 就想他是不是不信任我了。 主觀想像和猜疑, 老是往壞處想, 就是一種“弊導思維”。 有的人看見誰家買了房, 誰家買了車, 就會說:“你看人家又有房, 又有車, 看我們有什麼呀?”有的人孩子沒考上大學、沒找到好工作, 沒掙到錢, 就把子女說得一無是處, 覺得自己的人生是失敗的, 沒有了希望和快樂……如此種種, 可是這樣又能改變什麼呢?只能是讓壞情緒慢慢侵蝕身體的健康。
愛情、事業、家庭、子女、朋友、社會……可以說, 一個人總是會有一樣或幾樣讓自己不滿意,
環境營造
在“三良”標準中, 還有一個是“良好的人際關係”。 我把它稱之為“人的生態環境”, 就是你的單位環境、家庭環境、朋友環境、社區環境。 這個環境都是一個個人連接起來的, 如果你的家庭環境不好, 經常吵架, 會心情不愉快;如果你的工作環境不好, 會跟老闆或同事鬥氣;如果你沒有非常好的朋友, 連句“肺腑之言”也無處發表, 那一定是不能幸福快樂的。
有的朋友對於人際關係很苦惱, 到哪兒都感覺壓力挺大。 對於人際關係這個特殊的“生態環境”, 有一個規律就是, 而不能迅速地改變它。 如果你選擇了這份工作, 選擇了這個家庭, 你就必須很好地適應它、經營它, 看到自己的優缺點與自己家庭的優缺點。
再有, 不能老是與別人比外在的東西。 比如, 你與別人比車、房, 越比越不平衡, 很多的抱怨和不滿都是比出來的, 很多家庭的不和諧, 也是比出來的。 快樂的人, 即使自己的家人再不如人, 也是可愛的, 自己的朋友再“壞”, 也是友善的。
在這裡, 我送大家這樣幾句話, 悅納自我;接受他人, 善與人處;正視現實, 接受現實;熱愛生活, 樂於工作;控制情緒, 心境良好;人格表現, 完整和諧;心理行為, 符合年齡。
符合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