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針灸有六忌:三類人群不宜 不能過餓過飽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 王東生 □張 健

針灸是中醫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 可調節臟腑功能, 達到治病、保健目的。 針灸雖然比較安全, 也要注意有六忌。

一忌不分皮膚情況。 為達到治療調理目的, 針灸對患者皮膚有一定要求, 3類人不宜針灸。 1.糖尿病患者:由於糖尿病患者血糖較高, 即便小小的針口也不容易癒合, 若不注意處理, 還可能引起感染。 2.有凝血功能障礙的人:比如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 其凝血時間較長, 針灸可能導致針口流血不止。 3.皮膚感染、潰瘍和腫瘤部位不宜針刺,

容易適得其反, 加重疾病。

二忌過饑、過飽、過勞。 《素問·刺禁論篇》中說:“無刺大醉, 令人氣亂;無刺大怒, 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饑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 ”現代臨床也表明, 在飲酒大醉、勞累、過分饑餓等情況下針灸, 可能導致患者脈亂氣散。 過勞、過饑、過飽的人建議推遲針灸時間, 待體力恢復、進食後再治療。

三忌過分緊張。 《靈樞·終始》中提到:“凡刺之禁, 大驚大恐, 必定其氣乃刺之。 ”意思是, 患者過分緊張, 機體會處於脈亂氣散狀態, 容易引發暈針等不良反應, 所以建議患者情緒平穩時針灸。

四忌化妝、噴香水。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 患者化妝、噴香水容易影響醫生準確判斷、辨證論治。

五忌憋尿。 針灸前建議去一次廁所,

避免針灸後留針出現不適, 或針灸腹部時對膀胱產生刺激。

六忌皮膚不清潔。 針灸前後應注意皮膚清潔, 避免針口感染。 針灸後不需要專門進行皮膚消毒, 只要不接觸髒水、油污等即可, 同時不要立即洗澡、接觸冷水、涼風, 否則患者可能出現類似外感症狀或局部輕微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