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女青年突發幹嘔抽搐原是癔症纏身

癔症好發於35歲以下女性, 常在心理社會因素刺激下急性起病

正值花樣年華的少女, 被反復發作的腹痛、噁心、嘔吐困擾, 查來查去卻不是消化系統疾病;在外企工作的女白領, 突然倒地暈厥, 意識不清, 過一會兒又沒事兒了, 但卻會反復發作。

這些莫名其妙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的“怪病”是怎麼回事?精神心理科專家表示, 這類女性很可能是患上了癔症, 醫學上叫做分離轉換障礙。 “癔症和壓力有關, 需要儘早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 否則病情可能日益加重。 ”

文/廣州日報記者黎蘅 通訊員梁國強、黃月星

案例

女大學生莫名噁心嘔吐

21歲的小芳是個大學生, 正值花樣年華, 本應該過著開心快樂的日子。 一天, 小芳突發腹痛, 還伴隨噁心、嘔吐, 家人立即送她去醫院就診, 入院第二天噁心嘔吐後又出現抽搐, 意識不清, 把家人嚇壞了。

在醫院進行相關血生化檢查沒有發現異常。 在進行相應的治療後, 小芳的噁心、嘔吐暫時得到緩解, 但卻仍然反復發作。 腦電圖顯示發作期間未見癇性發作波形, 後來小芳轉入了精神心理科, 被診斷為癔症(分離轉換障礙)。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張璐璐副主任醫師介紹, 分離轉換障礙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 症狀分為分離症狀和轉換障礙兩部分。 分離症狀可以表現為患者突然暈厥、意識不清、短暫發呆、不認識親人等;轉換障礙更多的表現在肢體行為上,

例如出現四肢肌肉的陣攣性抽動等。

發病

多起病于青年, 女性多見

“該病多起病于青年期, 35歲以上初發者少見, 常在心理社會因素刺激下急性起病, 可有多次發作, 好發於女性。 ”張璐璐解釋說:“像小芳這樣的情況, 在瞭解患者有無相關器質性疾病的病史外, 我們分別從患者父母親、姐姐、舅舅等親屬中全面採集病史, 通過腦電圖、核磁共振等檢查手段完善排查, 結合患者的病史特點、實驗室檢查結果、精神檢查, 最後診斷小芳為分離轉換障礙。 ”

在該疾病診斷上, 器質性疾病排除性證據很重要, 但還必須有該疾病的支援性證據, 包括心理社會因素, 症狀暗示性和繼發性獲益3個方面。

“即便在精神障礙的診斷範疇中, 也必須排除其他類別的精神疾病, 才考慮分離轉換障礙的可能。 ”張璐璐強調。

病因

強烈的心理衝突誘發癔症

張璐璐分析說, 小芳罹患分離轉換障礙主要有兩方面的社會心理因素:一方面是學業壓力, 大學即將畢業, 小芳擔憂學分不夠影響畢業;另一方面來自就業壓力, 臨近實習階段, 其他同學都已找到實習單位, 自己卻仍未找到。 陷入疊加性壓力中, 產生較強烈的心理衝突。

張璐璐表示, 不同患者的誘發因素可能各有不同。 例如, 有表演人格特質的個體在自我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 可能會誘發疾病發作。 因為其症狀表現不一, 尖叫、幹嘔、發呆等, 在常人眼中會覺得難以理解。

“我們曾遇到一例非常嚴重的分離轉換障礙患者, 後來進入了醫院的NCU進行治療, 甚至還曾下過病危通知書”。 如果家人較迷信, 將患者出現的病症解釋為“鬼神附體”, 將延誤甚至加重病情。

治療

藥物與心理“雙管齊下”

“分離轉換障礙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解離性(精神障礙)和轉換性(軀體障礙)兩種障礙, 既可有運動感覺障礙, 又可表現為神經功能、意識、記憶障礙, 甚至精神病性障礙, 臨床上易造成誤診。 ”張璐璐介紹說, 所以臨床中對分離障礙患者除了對症進行藥物治療外, 在治療中建立良好的醫患聯盟也非常重要。

張璐璐說, “面對此類精神疾病, 個體化藥物治療是必要的, 但更側重于心理治療, 我們會詳細地瞭解患者的個人成長史、家庭關係、人格特徵等,

共情患者的情緒, 並給予患者一定的暗示與支持”。

此外, 分離轉換障礙是一種容易復發的疾病, 家人也需要多傾聽患者的心聲, 及時關注患者的變化, 更好地幫助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