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個體衰老速度或許取決於父母

多年來, 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一直在致力於解析機體衰老過程機制的研究, 如今研究人員對出生小鳥進行研究, 來觀察是否其出生時攜帶染色體端粒的長短會影響其後期的衰老過程。

我們機體細胞的遺傳組成包括排列在染色體上的眾多基因, 而染色體末端的部分被稱之為端粒, 其可以保護染色體免於損傷及互相吸附;端粒越長染色體維持功能時間越長, 反之如果端粒越短染色體發揮功能的時間則越短;因此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聚焦於染色體端粒來揭示其對人類及其它動物衰老過程的影響。

這項研究中, 研究人員觀察到, 新出生個體的端粒長度會較大變化, 為此他們進行相關研究來解釋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Asghar Muhammad博士表示, 在個體生命早期之時, 在人類和動物等個體之間染色體端粒的長度會存在明顯的差別。

研究人員利用對生活在瑞典南部Kvismaren湖的大葦鶯進行長達30年的研究, 並且研究資料進行分析, 旨在尋找哪種遺傳因數會影響其染色體端粒的長度, 基於一系列的測量資料, 研究者對比了新出生個體及其父母在其幼年時候的端粒長度, 結果顯示, 大葦鶯幼崽的染色體端粒長度取決於分佈相當均勻的遺傳性和非遺傳性因素, 幼崽出生時雌性個體的年齡越老, 幼崽染色體端粒就越長,

比如雌性個體可以影響蛋黃中抗體或激素的水準, 而這些因數隨後或許會影響幼崽10天后的端粒長度, 並使其迅速變短。

研究者表示, 人類和大葦鶯的染色體端粒的影響或許表現並不一樣, 此前研究顯示, 對人類後代機體端粒影響較為明顯的非遺傳性因素和父親有關, 而並不是母親;最後Asghar Muhammad說道, 在人類群體中, 父親的年齡或許和兒童機體染色體端粒長度之間存在一定關聯, 父親年齡越大, 後代染色體端粒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