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腦癱早期干預會康復嗎

一般腦癱患兒都是不能夠通過產檢而檢測出來的, 所以當孕媽將寶寶生下來, 發現寶寶存在腦癱疾病的時候, 對于媽媽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家長們發現寶寶存在腦癱, 都希望寶寶這種腦癱疾病可以康復, 使寶寶的身體達到正常寶寶的水平。 如果在腦癱患兒的發現早期采取干預手段的話可以痊愈嗎?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 是指圍產期(出生前到生后1個月內)由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腦損傷。 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 癥狀在嬰兒期出現, 可伴有(或不伴有)智力低下、癲癇、行為異常及感知覺障礙。 過去, 醫生普遍認為"腦癱是腦細胞缺氧性損害引起的, 而腦細胞損傷后是不可逆轉的, 所以腦癱是不治之癥"。 因而大多數醫生擺手不治;多數家長跟著廣告胡亂求醫, 讓坑人的庸醫、游醫騙了錢, 卻見不到效果, 只好放棄治療, 讓孩子遺恨終身;更有甚者,

個別父母狠心地遺棄腦癱兒, 釀成悲劇。

怎樣早期識別腦癱兒

腦性癱瘓中的部分患兒, 能否早期診斷、及早干預、預后將有所不同。 所謂早期診斷是指在生后6個月內, 如能在生后3個月內明確診斷, 稱為超早期診斷。

警惕高危人群 大約70%-80%的腦癱患者,

是由于圍產期窒息缺氧, 顱內出血等因素引起腦損傷所致, 另外感染、溶血、黃疸也可導致腦癱。 凡有難產經過(胎兒過大、胎位不正、產道異常、羊水過少、臍帶繞頸、宮縮無力等)或需胎頭吸引、側切、產鉗等助產的嬰兒;剖腹產、早產、低體重兒;疑有產前、產后病毒、細菌感染的嬰兒;母親有精神病, 癲癇、結核病及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病, 孕期需藥物維持治療, 以及母嬰血型不合, 有溶血傾向的嬰兒等, 都是可能出現腦癱的高危人群。 對于高危人群, 不僅婦產醫生心里應有數, 還要把圍產期的情況如實記錄在出生病歷中, 以備后來接診的兒科醫生參考。 讓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屬于腦癱高危觀察對象并學會如何觀察:

新生兒期 一般腦癱在新生兒期難以作出診斷, 不過認真觀察也會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如吮乳困難無力, 覓食反應差, 如用奶頭碰嬰兒口周, 正常孩子會自動尋找奶頭, 并有力的吸吮, "腦癱"兒則不能;孩子過于安靜或容易被激惹, 或無原因不停的啼哭等都值得警惕;嚴重的痙攣型腦癱在新生兒期就可表現為伸肌張力增高(正常新生兒屈肌占優勢), 仰臥位時雙下肢伸直, 兩腿分開(外展)困難, 有時背部肌肉緊張, 醫學上稱為角弓反張姿勢, 即頭肩和臀著床, 腰背離床拱起:雙肘屈曲, 兩手緊緊握拳。 但大多數腦癱患兒表現為肌張力低下, 活動減少, 早期識別比較困難。

6個月以內 隨著月齡增加, 腦癱患兒從肌張力低下進入肌張力增高, 如活動其關節, 可感覺有阻抗, 不象正常兒那么自然靈活, 用足跟觸耳達不到;將小兒俯臥托起懸空, 腦癱患兒頸部肌張力低下, 頭下垂;扶腋下令其直立時, 正常兒雙下肢呈彎屈狀, 而肌張力高的腦癱患兒則表現下肢伸直、內收交叉, 呈剪刀狀;3-5個月正常兒可自己玩弄雙手,

腦癱患兒則不能;正常兒三月俯臥抬頭、六月月獨坐, 腦癱患兒都做不到。

此期患兒更易激惹, 聞聲驚嚇, 持續哭叫, 入睡困難, 穿衣時難以將其手臂插入袖內, 換尿布時不易把兩腿分開, 洗澡時難將拳頭掰開, 當下肢剛角及浴盆或水面時, 孩子全身立即成僵硬姿勢等, 都提示有腦癱的可能。

如果家長發現以上現象, 就應到醫院進行系統檢查。

6個月-1歲

幾乎所有的腦癱患兒都應在此年齡段做出診斷。 正常兒6-8個月能伸腿獨從, 腦癱患兒因張力高兩腿伸直, 不能成從位, 強扶成坐位, 松手后隨即向后倒下;從坐位拉雙和成直立位時, 膝關節不彎曲, 兩下肢僵直, 雙足尖著地;7-8個月以后還不能爬也是腦癱患兒常見的癥狀, 爬行時上肢或下肢不會交替伸屈,哪側不靈活,表示對側腦損害較重;蒙面試驗,即在仰臥時用手帕蒙其臉,正常兒會很快將手帕扯掉,按住一手,會用另一手扯,分別試驗,不會扯的一側為異常。

由于腦癱患兒癥狀輕重不同,時間上有早晚,僅靠家長早期發現,做出診斷還有一定困難。這就要求家長定期帶孩子到兒科進行相關檢查,尤其是對高危兒,應在出生1個月、3個月、半歲進復查,防患于未然。兒科醫生對高危兒連續觀察,對腦癱的早期發現至關重要。

爬行時上肢或下肢不會交替伸屈,哪側不靈活,表示對側腦損害較重;蒙面試驗,即在仰臥時用手帕蒙其臉,正常兒會很快將手帕扯掉,按住一手,會用另一手扯,分別試驗,不會扯的一側為異常。

由于腦癱患兒癥狀輕重不同,時間上有早晚,僅靠家長早期發現,做出診斷還有一定困難。這就要求家長定期帶孩子到兒科進行相關檢查,尤其是對高危兒,應在出生1個月、3個月、半歲進復查,防患于未然。兒科醫生對高危兒連續觀察,對腦癱的早期發現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