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概述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症。 病變主要位於鼓室, 但中耳其他各部亦常受累。 主要致病菌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 本病較常見, 好發于兒童。

病因
(一)咽鼓管途徑:最常見。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 如急性鼻炎、急性鼻咽炎等, 炎症向咽鼓蔓延。
2.急性傳染病, 如猩紅熱、麻疹、百日咳等, 可通過咽鼓管途徑併發本病。
3.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適當的咽鼓吹張、擤鼻或鼻腔治療等, 均可導致細菌循咽鼓管侵入中耳。
(二)外耳道鼓膜途徑:鼓膜外傷、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時,

致病菌可由外耳道直接侵入中耳。
(三)血行感染:極少見。

症狀
主要症狀為耳痛、耳漏和聽力減退, 全身症狀輕重不一, 嬰幼兒不能陳述病情, 常表現為發熱、哭鬧不安、抓耳搖頭, 甚至出現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 因此, 要詳細檢查鼓膜, 以明確診斷。 臨床症狀及檢查所見隨病理改變而不同, 一般分為以下四期:
1.早期(卡他期):鼓室粘膜充血水腫、血管擴張, 腺體分泌增加, 鼓室內有漿液性炎性滲出物。 自覺耳堵塞感、輕度聽力減退和輕微耳痛, 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 或有低熱。
2.中期(化膿期):炎症繼續發展, 鼓室粘膜充血腫脹加重, 漿液性炎性滲出物轉為粘膿性及膿性。 症狀隨之加重, 耳痛劇烈, 呈捕動性跳痛或刺痛,

可向同側頭部或牙齒放射。 聽力減退顯著。 全身症狀亦明顯, 可有畏寒流、發熱、怠倦、食欲減退。 小兒哭鬧不安, 體溫可高達40°C。 驚厥, 伴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
3.晚期(穿孔期):鼓室積膿增加, 鼓膜毛細血管受壓, 出現小靜脈血栓性靜脈炎, 局部壞死潰破。 致鼓膜穿孔, 膿液由此外泄。 由於膿液得以引流, 局部症狀和全身症狀亦隨著改善, 耳痛減輕, 體溫下降。 耳漏初為血水樣, 後為粘膿性或膿性。
4.恢復期:鼓膜穿孔引流通暢後, 炎症逐漸消退, 鼓室粘膜恢復正常, 耳流膿逐漸消失, 小的穿孔可自行修復。

檢查
早期檢查:鼓膜鬆弛部充血、緊張部周邊及錘骨柄可見放射狀擴張的血管, 此期為時不久, 常被忽視, 特別是小兒更不易覺察。
中期檢查:鼓膜彌漫性充血,

伴腫脹, 向外膨出, 初見於後上部。 後漸全部外凸。 正常標誌難以辯認。 血象:白細胞總數增多, 中性白細胞比例增加。
晚期檢查:鼓膜穿孔前, 局部先出現小黃點。 穿孔開始一般甚小, 不易看清, 徹底清潔外耳道後, 方可見到鼓膜穿孔處有閃爍搏動的亮點, 有膿液自該處湧出(耳部)。 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聾。
恢復期檢查:可見鼓膜緊張部小穿孔, 外耳道內有膿性分泌物或乾燥。

治療
(一)全身治療:
1.及早應用足量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控制感染。
2.1%麻黃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黃素液、氯黴素麻黃素液滴鼻, 減輕咽鼓管咽口腫脹, 以利引流。
3.理療, 如紅外線、超短波等, 有助於消炎止痛。
4.全身支持療法, 注意休息, 調節飲食。
(二)局部治療
1.鼓膜穿孔前:
(1)1~3%酚甘油滴耳,

可消炎止痛。
(2)鼓膜切開術。
2.鼓膜穿孔後:
(1)先以3%雙氧水清洗, 並拭淨外耳道膿液, 以便藥物進入中耳發揮作用。
(2)局部用藥以抗生素水溶液為主, 每日3~4次。 恢復期, 可選用4%硼酸甘油、2.5~5%氯黴素甘油等滴耳, 便於消腫、幹耳。
(3)感染完全控制後, 鼓膜穿孔長期不癒合者, 可行鼓膜修補術。
(三)病因治療:積極治療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 如腺樣體肥大、慢性鼻竇炎、慢性扁桃體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