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並不均等 愛思考者活得更久
如果你有一台電腦, 你裝了一個系統之後就整天把它擱置在那裡, 你覺得這台電腦被實際使用了嗎?沒有。 因為CPU整天運行的就是空閒進程。 運行空閒進程也是一天, 運行大資料量計算的程式也是一天, 對於CPU來說同樣的一天, 價值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大腦也是如此。
善於利用思維時間的人, 可以無形中比別人多出很多時間, 從而實際意義上能比別人多活很多年。 我們經常聽說“心理年齡”這個詞, 思考得多的人, 往往心理年齡更大。 有人用10年才能領悟一個道理, 因為他們是被動領悟——只有在現實撞到他臉上的時候才感到疼,
每個人的手錶都走得一樣快, 但每個人的生命卻不是。 衡量一個人生活了多少年, 應該用思維時間來計算。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 如果一個人從生下來開始就呆在一個為他特殊建造的無菌保護室裡, 沒有社會交往, 沒有知識獲取, 度過了18年, 你會不會認為他成年了?
認為時間對每個人是均等的是一個錯覺,
如果你有做總結的習慣, 你在度過一段時間之後總結自己在某某領域投入了多少時間, 建議千萬不要粗略地去計算有多少天下班後拿起書來翻看過, 因為這樣你也許會發現書倒是常翻, 但領悟卻不見得多深, 表面上花的時間不少, 收益卻不見得那麼大。 因為看書並記住書中的東西只是記憶, 並沒有涉及推理, 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個事物, 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 這部分推理的過程就是你的思維時間, 也是人一生中佔據一個顯著比例的“暗時間”, 你走路、買菜、洗臉洗手、坐公車、逛街、出遊、吃飯、睡覺, 所有這些時間都可以成為“暗時間”, 你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進行思考, 反芻和消化平時看和讀的東西, 讓你的認識能夠脫離照本宣科的層面。
能夠充分利用暗時間的人將無形中多出一大塊生命, 你也許會發現這樣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 看得不比你多, 但不知怎麼的就是比你走得更遠。 比如我就經常發現一些國外的牛人們為什麼不僅學習牛逼, 連“業餘”玩兒的東東也都搞得特牛逼, 一點都不業餘, 你會奇怪, 這些傢伙到底哪來的時間, 居然可以在不止一個領域做到卓越?
程式師們都知道, 任務切換需要耗費許多額外的花銷, 通俗地來講, 首先需要保存當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夠順利切換回來, 然後要載入目標任務的上下文。 如果一個系統不停地在多個任務之間來回倒騰,
相比之下, 如果只做一件任務, 就不會有此損失。 這就是為什麼專注的人比不專注的人時間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 任務切換的暗時間看似非常不明顯, 甚至很多人認為“多工”是件很好的事情, 但日積月累起來就會發現, 消耗在切換上的時間越來越多。
另外, 大腦開始一件任務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定時間來“熱身”, 這個時間因人而異, 並且可以通過練習來改變。 舉個例子, 你看了一會書之後, 忽然感到一陣無聊, 忍不住打開流覽器, 十分鐘後你想起來還要繼續看書, 但要回復到當時理想的狀態, 卻需要一段時間來努力去集中精力, 把記憶中相關的知識全都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