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甘遂功效與作用 甘遂的治病配方

導語:甘遂是中國特有植物, 多生在地山坡、荒地、沙地、田邊和路旁等。 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留飲結胸、癲癇、喘咳、大小便不通。

甘遂的功效和作用:

瀉水飲, 破積聚。 通二便。 治水腫脹滿, 留飲, 結胸, 痢癇, 噎膈, 癥瘕積聚, 二便不通。

1、《本經》:"主大腹疝瘕, 腹滿, 面目浮腫, 留飲宿食, 破癥堅積聚, 利水穀道。 "

2、《別錄》:"下五水, 散膀胱留熱, 皮中痞, 熱氣腫滿。 "

3、《藥性論》:"能瀉十二種水疾, 治心腹堅滿, 下水, 去痰水, 主皮膚浮腫。 "

4、《綱目》:"瀉腎經及隧道水濕, 腳氣, 陰囊腫墜, 痰迷癲癇, 噎膈痞塞。 "

甘遂的治病配方:

1、治卒腫滿, 身面皆洪大:甘遂一分, 粉之, 豬腎一枚, 分為七臠, 入甘遂於中, 以火炙之令熟。 日一食, 至四, 五, 當覺腹脅鳴, 小便利。 (《補缺肘後方》)

2、治水腫腹滿:牽牛子半兩(生用), 甘遂(微炒)一錢。 上二味粗搗篩, 分作二服。 每服, 水一盞, 煎至五分, 放溫細呷, 不計時。 (《聖濟總錄》二氣湯)

3、治卒身面浮腫, 上氣喘息:甘遂半兩(煨令微黃),

蒜瓣半兩(煨熟, 研), 黑豆半兩(炒熱)。 上藥除蒜外, 搗羅為末, 用蒜並棗肉和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以木通湯下十丸, 日二服。 (《聖惠方》甘遂丸)

4、治太陽中風, 下利, 嘔逆, 表解裡來和, 其人漐漐汗出, 發作有時, 頭痛, 心下痞粳滿, 引脅下痛, 幹嘔短氣, 汗出不惡寒:芫花(熬)、甘遂、大戟。 上三味, 等分, 各別搗為散, 以水一升半, 先煮大棗肥者十枚, 取八合, 去滓, 納藥末。 強人服一錢匕, 羸人服半錢, 溫服之, 平且服。 若下少, 病不除者, 明日更服, 加半錢, 得快下利後, 糜粥自養。 (《傷寒論》十棗湯)

5、治病者脈伏, 其人欲自利, 利反快, 雖利, 心下續堅滿, 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 煮取半升, 去滓),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

以水二升, 煮取半升, 去滓, 以蜜半升, 和藥汁煎取八合, 頓服之。 (《金匱要略》甘遂半夏湯)

6、治風熱喘促, 悶亂不安, 俗謂之馬脾風者:辰砂二錢半, 輕粉半錢, 甘遂一錢半(面襄煮, 焙乾)。 上為細末, 每服一字, 用溫漿水少許, 上滴油一小點, 抄藥在上, 沉下去, 卻以漿水灌之。 (《田氏保嬰集》無價散)

7、治風痰迷心癲癇, 及婦人心風血邪:甘遂二錢, 為末, 以豬心取三管血, 和藥, 入豬心內, 縛定, 紙裹煨熟, 取末, 入辰砂末一錢, 分作四丸。 每服-丸, 將心煎湯調下, 大便下惡物為效, 不下再服。 (《濟生方》遂心丹)

8、治膈氣哽噎:甘遂(面煨)五錢, 南木香一錢, 為末, 壯者一錢, 弱者五分, 水酒調下。 (《怪證奇方》)

9、婦人少腹滿如敦狀, 小便微難而不渴, 生後者, 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四兩,

甘遂二兩, 阿膠二兩。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其血當下。 (《金匱要略》大黃甘遂湯)

10、治宿食結於腸間, 不能下行, 大便多日不通。 其證或因飲食過度, 或因恣食生冷, 或因寒火凝結, 或因吐瀉既久, 胃氣沖氣, 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兩(軋細), 樸硝五錢, 乾薑二錢, 甘遂錢半(軋細藥汁送服)。 熱多者, 去乾薑;寒多者, 酌加乾薑數錢;嘔多者, 可先用赭石一兩, 乾薑半錢煎服, 以止其嘔吐。 嘔吐止後, 再按原方煎湯, 送甘遂末服之。 (《醫學衷中參西錄》)

11、治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麵糊調, 敷臍中及丹田內, 仍艾灸三壯, 飲甘草湯, 以通為度。 (《聖惠方》)

12、治小便轉脬:甘遂末一錢, 豬苓湯調下。 (《衛生雜興》)

13、治麻木疼痛:甘遂二兩, 蓖麻仁四兩, 樟腦一兩。 搗作餅貼之,

內飲甘草(湯)。 (《摘元方》萬靈膏)

14、治消渴:甘遂半兩(用麩炒透裡黃褐色), 黃連(去須)一兩。 上件為細末, 水漫蒸餅為丸, 如綠豆大。 每服二丸, 薄荷湯下, 不拘時候。 忌甘草三日。 (《楊氏家藏方》縮水丸)

15、治偏腫:茴香、甘遂。 上二味, 各等分, 為末。 酒調二錢, 食前服之。 (《儒門事親》)

16、治腳氣腫痛, 腎臟風氣, 攻注下部瘡癢:甘遂半兩, 木鱉子四個。 為末, 豬腰子一個, 去皮膜, 切片, 用藥四錢, 摻在內, 涅紙包, 煨熟, 空心食之, 米飲下, 服後須伸兩足, 大便行後, 吃白粥二、三日為妙。 (《本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