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主要是在黃河流域, 在春秋時代, 就已經定出仲春, 仲夏, 仲秋, 仲冬的時節了, 隨著以後不斷的完善, 到了秦漢時期, 二十四節氣已經逐漸的確立了。 在西元前104年的時候, 逐步得到完善, 下面我們不妨一起瞭解下。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在完善的時候, 要追溯到西元前104年, 因為這是由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曆》, 正式將二十四節氣制定在曆法上, 明確了二十四節氣所在的天文位置。 所以, 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形成, 希望能夠讓我們隊二十四節氣有一個合理且比較正確的瞭解才是的。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 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 每年運行360度, 共經歷24個節氣, 每月2個。 其中, 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 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 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 各歷時15天, 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 所以節氣在現行的西曆中日期基本固定, 上半年在6日、21日, 下半年在8日、23日, 前後不差1~2天。

目前人們已經對二十四節氣逐漸熟悉了, 看了上面有關二十四節氣的由來的介紹, 我們知道,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 二十四節氣的知識, 目前已經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這正是體現出中國人民辛勤勞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