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胡荽子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千金.食治》

【拼音名】Hú Suī Zǐ

【英文名】Coriander Fruit, Coriander Seed

【別名】芫荽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芫荽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riandrum sativum L.

採收和儲藏:8-9月果實成熟時採取果枝,

曬乾, 打下果實, 除淨雜質, 再曬至足幹。

【原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高30-100cm。 全株無毛, 有強烈香氣。 根細長, 有多數纖細的支根。 莖直立, 多分枝, 有務紋。 基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列, 葉柄長2-8cm;羽片廣卵形或扇形半裂, 長1-2cm, 寬1-1.5cm, 邊緣有鈍鋸齒、缺刻或深裂;上部莖生葉三回至多回羽狀分裂, 末回裂片狹線形, 長5-15mm, 寬0.5-1.5mm, 先端鈍, 全緣。 傘形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 花序梗長2-8cm;無總苞;傘輻3-8;小總苞片2-5, 線形, 全緣;小傘形花序有花3-10, 花白色或帶淡紫色, 萼齒通常大小不等, 卵狀三角形或長卵形;花瓣倒卵形, 長1-1.2mm, 寬約1mm, 先端有內凹的小舌片;輻射瓣通常全緣, 有3-5脈;藥柱于果成熟時向外反曲。 果實近球形, 直徑約1.5mm。 背面主棱及相鄰的次棱明顯, 胚乳腹面內凹,

油管不明顯, 或有1個位於次棱下方。 花果期4-11月。

【性狀】性狀鑒定:果實為2小分果合生的雙懸果, 呈圓球形, 直徑3-5mm。 淡黃棕色至土黃棕色, 頂端可見極短的往頭殘跡, 多分裂為二, 周圍有殘存的花萼5枚。 表面輕粗糙, 有不甚明顯的波狀棱線10條與明顯的縱直棱線12條相間排列。 基部鈍圓, 有時可見小果柄或果柄痕。 小分果背面隆起, 腹面中央下凹, 具3條縱行的棱線, 中央較直, 兩側呈弧形彎曲, 有時可見懸果柄。 果實稍堅硬。 氣香, 用手揉碎, 散發出特殊而濃烈的香氣, 味微辣。

【化學成份】

果實含揮發油l-1.4%, 脂肪26%;揮發油含多種萜類、醇類化合物及樟腦(CamPhor)、隴牛兒醇(Geraniol)等。 果實尚含葡萄糖、果糖、蔗糖。 種子含揮發油l%, 脂肪20-25%, 糖類20%, 含氮物質13-15形, 無機物7%。

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約70%)是 α-芳樟醇(Linalool), 其他尚有α-、β-蒎烯(α-, β-Pinene), 二成烯(Dipentene即檸檬烯), α-, β-γ-松油烯(α-, β-, γ-TerPinene), 對-聚傘花索(p-Cymene)等。 種子還含有多量油酸, 少量 5, 6-十八碳烯酸( 5, 6-Octadecenoicaeid), 以及黃酮甙、β-穀甾醇、 D-甘露醇。 果實和全草均含具惡臭的癸醛(decanal)。

種子含揮發油1%, 脂肪20%-25%, 糖類20%, 含氮物質13%-15%, 無機物7%。 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約70%)是d-芳樟醇(linalool), 其他尚有α、β-蒎, 二戊烯(dipentene, 即檸檬烯), α、β、γ-松油烯(α、β、γ、-terpinene), 對-聚傘花素(P-cymene), 牻牛兒酯, 已酸芳樟醇酯(linalyl acetate), 樟烯, 月掛烯(myrcene), 樟腦[6, 7]。 脂肪酸的組成主要有棕櫚酸, 油酸(oleic acid), 岩芹酸(petroselinec acid)和亞油酸[8]。 種子所含磷脂主要成分為:磷脂醯膽鹼(phosphatidylcholine), 磷脂醯已醇胺(plosphatidyletha-nolamine), 磷脂醯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9], 以及黃酮甙, β-穀甾醇, D-甘露醇[11]和芫荽萜酮二醇(coriandri-nonediol)[12]。

【藥理作用】乾燥成熟之果實為弱的芳香劑, 一般可與其他藥合用作矯味劑。 也能增進胃腸腺體分泌, 還能促進膽汁分泌。

所含揮發油具有某些抗真菌作用。

【鑒別】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2g, 加已醚10ml, 援搖提取30min, 濾過, 取濾液2ml揮幹, 加1%香莢醛硫深液1-2滴, 即現玫瑰色。 (檢查揮發油)(2)取本品粗粉5g, 加甲醇30ml, 置水浴上加熱回流10min, 濾過, 取濾液5ml, 深縮至約0.5ml, 分別於濾紙上滴加2點, 其中一點上加1%三氯化鋁已醇液, 置紫外光燈下觀察, 滴加三氯化鋁已醇液的藍色螢光斑明顯加強。 (檢查黃酮素)

【性味】味辛;酸;性平

【歸經】歸肺;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健胃肖積;理氣止痛;透疹解毒。 主食積;食欲不振;胸膈滿悶;脘腹脹痛;嘔惡反胃;瀉痢;腸風便血;脫肛;疝氣;麻疹;辣疹不透;禿瘡;頭痛;牙痛;耳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2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 煎水含漱或熏洗。

【注意】有火熱者禁服。

【各家論述】

1.《千金.食治》:消穀, 能複食味。

2.《本草拾遺》:主小兒禿瘡, 油煎敷之。 亦主蟲毒、五野雞病及食肉中毒下血, 煮令子拆, 服汁。

3.《綱目》:發痘疹, 殺魚腥。

4.《分類草藥性》:治小兒痘疹不出, 辟四時不正之氣, 發表散寒, 治鼻塞不通。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