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痛風與低嘌呤飲食

痛風, 以前是西方流行的最古老疾病之一。 現代人生活水準提高, 飲食模式偏向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 使得痛風發病率日漸增加。

痛風, 是由於體內嘌呤代謝紊亂導致的疾病。 嘌呤的代謝產物尿酸, 在血液中的水準升高, 並可聚集成結晶沉積在關節內或關節周圍, 也可沉積在腎臟或輸尿管裡。 發作時, 耳廓、拇趾、足背、足跟、踝、指、腕等小關節都有可能紅腫劇痛, 反復發作, 關節畸形, 形成“痛風石”。

尿酸是細胞核的基本成分嘌呤的代謝產物, 主要來源於自身機體代謝(約占80%)和外界富含嘌呤的食物(20%)。 現代快速、大量的進食習慣, 高嘌呤食物攝取過多, 大量飲酒等, 常是誘發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的誘因。 所以, 除了用藥物抑制機體內尿酸形成以外, 還要通過合理的飲食營養來減少外源性嘌呤的攝入及促進體內尿酸的排泄。

嘌呤存在於細胞的細胞核當中,

是一切生物細胞的基本成分。 所以, 幾乎所有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都含有嘌呤, 所不同的是含量的多少。 一般將食物按嘌呤含量分為三類:第一類含嘌呤較少, 每100克含量

食物嘌呤含量過高, 常是誘發暫時性高尿酸血症致使痛風發作的原因。 所以, 根據不同的疾病時期, 對嘌呤的攝入量有所區別。

急性期

宜選用第一類含嘌呤少的食物, 以牛奶及其製品、蛋類、蔬菜、水果、細糧為主。 嘌呤攝入量應控制在每天150毫克以內, 對於儘快終止急性關節炎發作, 加強藥物療效都有利。

緩解期

可增選含嘌呤中等量的第二類食物, 但應適量, 如油脂少於50克, 肉類每天不超過120克, 尤其不要在一餐之中進食過多的肉類。 因為嘌呤是水溶性的,

在烹調後會溶入湯中, 雞、魚、肉這類食品, 可以在煮沸後去湯食肉。 而嘌呤含量很高的第三類食物, 如動物內臟、沙丁魚、鳳尾魚、小魚幹、牡蠣、蛤蜊、濃肉湯、濃雞湯、火鍋湯等, 無論在急性或緩解期, 都要避免食用。

目前, 很少提倡長期採用嚴格限制嘌呤的飲食, 從下面列表我們可以看到, 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肉、魚、動物內臟等, 這些食物也是飲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如果長期食用含嘌呤很低的蔬菜、水果、穀類等, 勢必造成蛋白質、脂肪攝入不足, 影響機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