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冰與火,受傷時如何抉擇

受外傷或是關節、肌肉不舒服時, 很多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到底是該熱敷還是冰敷, 首先要瞭解一下它們各自的功用。

冰敷主要是讓身體局部溫度降低,

皮下的血管收縮, 減少局部的血液迴圈, 降低血管的通透能力, 達到降低新陳代謝、止血消腫的效果。 此外, 冰敷還可以減輕因為受傷所導致的肌肉痙攣, 避免組織細胞的二次傷害。

熱敷則是讓體溫升高, 血管放鬆, 增加局部的血液迴圈, 加快受傷部位的代謝速度, 讓發炎物質迅速排出, 提升組織自愈力。 此外, 熱敷也可以讓身體變軟, 增加軟組織的延展性, 降低關節僵硬及肌肉痙攣的幾率, 達到舒緩疼痛與放鬆情緒的效果。

不管冰敷或是熱敷, 都有止痛的效果, 但如果使用錯誤, 就有可能讓傷情更嚴重, 甚至導致新的傷害。 例如冰敷時間過久, 組織容易因凍傷而壞死;腳扭傷後馬上熱敷, 會讓腳踝變得更痛、更腫;熱敷溫度過高,

導致皮膚燙傷等。

冰敷或熱敷的時機是以身體的實際狀況為主, 不能只根據傷後的時間來算。 臺灣壢新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林頌凱介紹, 一般來說, 急性發炎或是剛受傷的時候要冰敷, 而慢性發炎或受傷過了急性期後要熱敷。 簡單地說, 身體酸痛部位如果有明顯的紅、腫、熱、痛, 或者有明確的急性運動傷害, 就應該用冰敷。 當發炎或受傷部位已經不再腫脹或發紅發熱時, 就可以熱敷了。

冰敷與熱敷最好都不要超過20分鐘。 身體脂肪較少的部位, 如腳踝、膝蓋、手肘, 敷的時間要在此基礎上縮短, 並時常查看。 感覺神經敏感或遲鈍的人(例如糖尿病、中風患者), 血液迴圈機能異常的患者,

冰敷與熱敷時更應格外小心。 如果身體有開放性傷口, 或皮膚對溫度特別敏感, 應避免冰敷和熱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