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楸莖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Cì Qiū Jīnɡ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莖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 洗淨, 切片,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落葉大喬木,
【性狀】性狀鑒別:枝條呈圓柱形, 長10-20cm, 直徑1cm。 表面灰色至灰棕色, 有黃棕色圓點狀皮孔和淡棕色的角狀刺, 刺尖銳, 側扁, 基部扁而寬闊, 呈長橢圓形, 微有光澤。 質堅硬, 折斷面木部纖維性或裂片狀, 中央可見白色髓部。 氣微, 味淡。
【化學成份】莖中含刺楸根皂甙(kalopanaxsaponin)I和Ⅱ。
【炮製】取原藥材, 除去雜質, 刮去刺, 潤透, 切薄片, 乾燥。 飲片性狀:為類圓形薄片, 切面表皮及韌皮部甚薄, 中央具有白色柔軟的髓部, 嫩莖髓部寬廣, 木部狹窄;老莖髓部較小, 木部寬廣, 質輕鬆, 氣微, 味微苦、微辛。 貯乾燥容器內, 置通風乾燥處。
【性味】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主風濕痹痛;胃脘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外用:適量, 煎水洗。
【注意】孕婦慎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