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寶寶耳朵上有個小眼兒

寶寶出生時非常小, 有很多地方還沒有張開, 看不清楚身體各部位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隨著寶寶長大, 身體缺陷逐漸顯現出來, 像有的寶寶耳朵上有個小眼兒, 寶寶可能會經常觸摸。 這個小眼兒老人說是“福氣”, 叫做倉眼, 長有倉眼的寶寶一定不要去擠壓, 防止感染發炎。

身邊經常見到某些人耳前鬢角前有一個小孔, 不少老人管這個孔叫“米倉”, 認為長這個孔的人聰明, 不愁沒飯吃。 正所謂常言道:“前倉藏糧、後倉藏糠, 耳朵棱上藏衣裳”、“耳有倉眼,錢財滿缽。 ”。 所以有的寶寶出生後耳朵前面有一個小孔, 就被認為是“福氣”。 關於耳朵, 其實還有很多種“面相學”上的說法, 比如:耳內有毛, 長壽不老。 耳比面白, 名聲在外。 耳朵貼腦, 身居要職。 拴馬樁耳, 官運亨通。 垂肩耳珠, 大富大貴。 雙耳會動, 聰明靈活……

這些說法聽上去很受用, 我們也喜歡對號入座, 但實際上有些人的耳朵出現一些異常, 並不是富貴之象, 而是提醒你該注意了。 就比如這個小眼兒, 這個耳朵前的小眼兒也叫倉眼, 它可以長在耳前、耳輪、耳後 、甚至耳道口內。

但是要注意了!倉眼的小孔下面還連著一個盲管, 盲管深淺大小不一, 有的還有分支, 與軟骨相連,

甚至穿透軟骨, 有數毫米到數釐米長。 倉眼就是醫學上說的耳前瘺管或者叫耳前竇道!但是有倉眼的朋友也不用太擔心, 大多數耳竇道也許一生也不發炎, 注意平時不要用手擠壓竇口, 保持局部清潔就行了。 而且耳前竇道與聽力無關, 也不用擔心會影響聽覺。 這種不發炎的小洞,不影響美觀,不要處理。 但有時輕輕壓擠“小眼”, 會發現周圍流出少許微有臭味的白色粘液或皮脂樣物, 有臭味, 並常伴有刺癢感。 一旦繼發感染, 則局部發生紅腫、熱痛、化膿, 膿腫破潰後很難癒合, 或時愈時破反復發生,長出肉芽, 即使形成疤痕也仍會再次感染發炎, 這時就一定要進行手術治療。 耳前瘺管手術是徹底根除的方法,吃藥打針只能短時緩解。
看來這個在胚胎在發育過程中發生障礙殘留形成的“富貴眼”並不會真的帶來“富貴命”, 而且發炎感染起來還會大大危害健康。

有的小孩子很淘氣, 動不動就用手去摸“小洞”, 用手去擠, 甚至用牙籤去插, 造成倉眼處皮膚抓破, 洞眼處有團米白色的如綠豆大的膿頭。

對待這個小洞, 最忌諱的就是揉和擠, 好好愛護它, 就能跟它和平相處, 如果是小朋友, 則要注意不要讓眼淚流進去, 洗頭的時候不要讓水流進去, 耳癢的時候不要揉, 更不能擠。 千萬不要讓它發炎, 因為會向深處發展, 到了外耳道, 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