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怎么正確使用中藥
關于用量
中藥多為天然藥材, 其用量較大, 有效量的安全閾也較寬。 但也不是絕對的, 有些劇毒藥物如烏頭、巴豆之類稍稍過量, 就易發生中毒事故。 總的來說, 加大用量, 并不和提高療效成正比, 如何權衡中藥之用量, 可從下面四個方面著手。
嚴格控制劇毒藥用量
如川烏頭, 有效量為3克~6克, 煎服如超過10克, 就易發生中毒, 如超過30克以上者, 就易發生死亡事故, 必須嚴格掌握。 若延長煎煮時間, 可以減低其毒性。
按藥物作用的地位而定量
一般地說, 君藥、臣藥用量偏重, 佐藥、使藥偏輕。 例如用桂枝湯時, 桂枝為主,
根據不同作用要求掌握用量
如柴胡作為和解退熱的用量宜偏大(12克~15克), 作為疏肝解郁宜偏輕(3克~6克)。 又如防風, 作為疏風發表, 可用一般量(5克~10克), 解砒霜毒當用最大量(30克~45克)。
注意藥物的體積掌握用量
同一藥量的藥材, 體積差距很大。 如磁石10克, 只有三粒黃豆大小;若10克玉蝴蝶或通草, 可占半藥罐。 為了符合煎煮的要求, 應掌握用量, 適當考慮到藥材的體積。
關于炮制
中藥炮制直接關系到臨床療效, 在這里主要是談談有關的幾個具體問題:
抓住必要的炮制
為了減少毒性, 提高療效, 必要的炮制是不可少的。 如生半夏用生姜同煮, 制成姜半夏, 可以減少半夏的毒性;陳棕炭、血余炭等用于止血, 必須燒炭存性, 否則就不易于煎煮和消化吸收。 炒黃芩善于退熱, 焦薏苡仁健脾止瀉, 在書寫處方時都必須注明。
避免有害的炮制
過去有些炮制, 為了追求美觀, 反而失去藥效。 如清水半夏片、花檳榔片、淡附片等,
改革繁瑣的炮制
如蚌水炒天麻, 很難肯定被炒的藥味有什么新的特殊作用。
必要的醫囑
這里所講的“醫矚”, 主要是指有關服藥要求的囑咐。
服藥次數
急性病服湯藥要大量頻進, 必要時每4小時~6小時一次;頻繁嘔吐, 飲食難進者, 應采用少量多次分服法, 若為慢性疾患, 服藥每天1劑, 或兩天1劑。
服藥時間
一般每日服兩次者, 多早晚服用為宜。 夏令服藥, 最好頭一天晚上服“頭煎”, 第二天早上服“二煎”, 這樣可避免中午高溫時間湯藥發餿。 對胃部有刺激性的藥物, 如補血丸中有皂礬等藥, 以飯后服藥較好,
注意服藥后調護
如服發表藥, 服后宜溫覆以取汗, 避免當風受涼。 有些病在服藥時應囑咐注意病情變化, 如服瀉下劑, 必須遵守“得利止后服”的原則, 不使過劑傷正;另外尚需交待所服藥物的有關飲食宜忌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