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薯良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藥性考》

【拼音名】Shǔ Liánɡ

【別名】赭魁(《別錄》), 朱砂蓮、雞血蓮、血母(《貴州民間方藥集》), 血三七、雄黃七、血葫蘆、朱砂七、紅藥子、惡邊(《湖南藥物志》), 醬頭、避血雷(《貴州草藥》), 金花果(《雲南中草藥》), 紅孩兒、孩兒血(江西《草藥手冊》), 血娃(《曲靖醫藥》)。

【來源】為薯蕷科植物薯莨的塊莖。 5~8月採挖, 洗淨, 曬乾。

【性味】

甘酸, 平。

①《別錄》:味甘, 平, 無毒。

②《唐本草》:有小毒。

③《貴州民間藥物》:性平, 味澀微酸。

④《雲南中草藥》:澀, 苦, 寒。

【功能主治】

活血, 止血, 理氣, 止痛。 治產後腹痛, 月經不調, 崩漏, 內傷吐血, 風濕關節痛, 痢疾, 瘡癤, 蛇咬傷, 外傷出血。

①《別錄》:主心腹積聚, 除三蟲。

②《藥性考》:浸酒服,

能活血。

③《饋州民間方藥集》:止痢疾。 治產後腹痛, 臌脹。 又治哮喘。

④《湖南藥物志》:活血, 補血, 止痛, 散氣。 治筋骨痛, 關節炎腰痛, 內傷吐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3錢;研末或磨汁。 外用:研末敷或磨汁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