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

夏末貪涼快 謹防陰暑傷身

中暑是夏季常見病, 尤以年老體弱者和兒童更易發生。 中醫學認為, 傷暑有陰、陽之分, “動而得之者為陽暑”, 我們平時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 患者多在烈日下勞作, 或長途行走, 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濕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 這種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 人們對陽暑的預防較為重視, 但對陰暑證往往認識不足。
預防陰暑要注意不能過於貪涼, 露宿或通宵達旦地使用電扇、空調, 節制生冷飲食和大汗之後冷水淋浴。 特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宿疾者, 容易誘發此症, 尤應加強防護。

一旦患陰暑, 治療宜用解表化濕之法, 可選用中成藥六一散、藿香正氣丸(水)內服。 或用中藥香薷、桔梗、杏仁、陳皮、藿香、淡豆豉, 水煎溫服, 1日2次;或選用香薷、厚樸、扁豆花、蘇葉、佩蘭、陳皮、茯苓, 水煎溫服, 1日2次。 頭重如裹者, 可加羌活、蔓荊子;寒邪犯胃, 致胃氣當降不降, 腹部脹滿, 納食不香者, 可加草豆蔻、法半夏、神曲。

陰寒襲者, 快而莫知。 莫知則犯之者多, 故病暑者, 陰暑居其八九。 ”陰暑發病多因夏日過於避熱貪涼引起, 即所謂“靜而得之者為陰暑”, 如夜間露宿室外, 或坐臥陰寒潮濕之地, 或乘涼時間過長, 或運動勞作後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 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 或睡覺時被電扇強風對吹, 均可導致風、寒、濕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

正如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嶽指出:“陰暑者, 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陰暑。 ”換而言之, 陰暑的致病原因不單純是暑邪, 而兼有寒和濕。 陰暑病程比較長, 濕邪黏滯, 治療不對路, 患者也是極為苦惱的。 現代醫學認為, 發生陰暑的原因是在炎熱的氣候條件下, 體內新陳代謝旺盛, 體力消耗大, 抵抗力減弱, 當遇到氣候突然轉涼或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後, 病原微生物就會乘虛而入, 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嘔吐腹瀉, 甚至造成口眼歪斜, 誘發中風及半身癱瘓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