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春夏交替謹防哮喘發作

季節交替之際, 很多人都出現了反復咳嗽, 久治不愈的情況, 部分患者甚至連續一兩個月嗓子都不舒服, 還伴隨有胸悶氣喘等現象。 很多人把這種症狀當作感冒去治療, 卻不曾想到, 這些症狀有可能是哮喘。 5月2日是世界哮喘日, 作為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慢性疾病, 因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較大, 市民對哮喘普遍恐懼。 哮喘到底是一種什麼疾病?有什麼特點?日常防治哮喘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北京晨報記者採訪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洪春教授, 就市民關心的哮喘日常防治問題做出解答。

哮喘具有

季節性發作的特點

很多哮喘患者都有這樣的體會, 每到四、五月份春夏之交、或九、十月份的初秋季節, 哮喘就會加重。 對此, 張洪春教授表示, 哮喘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發作特點。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季節交替時期, 溫差較大, 容易引發感冒, 而感冒咳嗽又是誘發哮喘的重要原因。 同時, 季節的變化也會導致濕度的變化, 濕度過高可能促進細菌的繁殖和塵蟎的孳生, 誘發哮喘;而濕度過低則使呼吸道黏膜乾燥, 氣道上皮細胞受損, 加重病情。

另一方面, 季節交替之際正是許多植物生長發芽的季節, 花粉、柳絮、楊絮等都是哮喘發病的重要原因。 尤其過敏體質的患者, 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 人體自身免疫系統也發生變化,

對外界刺激達到敏感的程度後, 哮喘病有可能發作。

“緩解期的維護”是治療哮喘的關鍵

如何正確治療哮喘是患者們共同關心的話題。 張洪春教授表示, 治療哮喘, 一定要明確三個目的:一是減輕症狀, 二是穩定病情、預防再次復發, 三是延緩病程、減少併發症。

中醫理論認為, 哮喘是由風邪、淤血、情志疾病等諸多原因共同造成的, 具有“善行而數變”的特點, 具體來說就是病情不穩定、容易反復發作。

通常說的痰鳴哮喘指的是哮喘的急性發作期, 應就哮喘發作的程度針對性治療, 如輕中度哮喘通過純中藥調理就可以有明顯好轉, 重度哮喘則需要通過合併西醫治療。 除了急性發作期, 還有哮喘的慢性遷延期, 也是我們常說的緩解期。

處於緩解期的患者和正常人一樣, 沒有明顯的胸悶氣喘等反應, 是治療的關鍵時期。 這一時期的治療正是中醫的優勢, 可通過疏肝理氣、解鬱的藥物調理身體、增加抵抗力, 進而減輕症狀、延緩哮喘發病時間。

防治哮喘應科學認識遠離誤區

誤區一:沒有喘息症狀就不算哮喘

說到哮喘, 市民普遍認為沒有喘息就不算哮喘。 張洪春教授表示, 哮喘是一種疾病, 喘只是其中一個症狀, 不能簡單將喘這一症狀作為判斷是否有哮喘的標準, 而是要通過查看肺功能, 並經過氣道的相關檢查來進一步確診。

哮喘有很多種類型, 喘是哮喘病的一種典型表現, 對於一些非典型性哮喘患者, 通常表現為長期咳嗽, 部分患者甚至能咳嗽幾個月,

且咳嗽多與刺激性氣味、氣候改變或運動等有關, 咳嗽時無痰、不喘, 使用抗生素或鎮咳藥物治療無效;還有一部分非典型性哮喘患者多表現為胸悶、憋氣、呼吸不暢等。 這些非典型哮喘患者並沒有明顯的喘的症狀, 但其氣道或肺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 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可能會導致不良後果。

誤區二:哮喘病人應該儘量少運動

很多哮喘患者擔心運動引發危險, 因而拒絕戶外運動。 張洪春教授表示, 只要不在急性發作期劇烈運動, 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 患者在穩定期進行適當的戶外運動反而還會促使肺功能恢復, 增強肺活量, 強健呼吸道防禦能力。 相反, 不敢動的患者體質反而會變弱,

病情加重。 而對於運動性哮喘患者, 為避免運動引發哮喘發作, 運動前可先預防性用藥。 此外, 運動前的熱身, 能使呼吸道對環境的溫度和濕度有個逐步適應過程, 這可減少哮喘發作。

張洪春教授也同時強調, 哮喘患者運動還是要適度, 應避免劇烈運動, 如各種競技類體育比賽, 適宜哮喘患者參加的體育鍛煉有游泳、快走、慢跑等。

誤區三:小兒哮喘可自愈 無需干預

隨著過敏兒童的日漸增多, 哮喘患兒也日漸增多。 對於小兒哮喘的治療, 始終存在著分歧, 很多人認為孩子還小, 生長發育尚未完成, 小兒哮喘無需干預, 長大後自然會好。

張洪春教授表示, 兒童在發育過程中, 臟器由不成熟到逐漸成熟, 免疫功能也逐漸完善,

確實有一部分患兒會自行緩解, 但並不是所有患兒都能自行“痊癒”。 尤其是小兒哮喘患者出現急性發作的時候, 憋氣、胸悶、甚至出現呼吸困難等情況, 不干預不行, 容易使孩子處於危險境地, 家長不可掉以輕心。

北京晨報記者 孔瑤瑤 祝鳳嵐

■小貼士

預防哮喘發作應注意:

1、控制過敏源吸入, 花粉季減少外出, 出門遊玩時, 做好口罩防護

2、勤洗被褥, 可用濕毛巾清掃被子床單表面

3、加強通風防潮, 家裡垃圾不過夜

4、少到人員密集的地方, 同時避免吸入二手煙

5、注意氣候變化, 做好流感防範, 預防因感冒引發哮喘

6、加強營養, 多飲水, 增強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