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催眠術:沒有結論的研究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 心理醫生斯帝文·羅森伯格嘗試用催眠的方法幫助戒煙。 據說, 他已經成功幫助上千名吸煙成癮者戒除煙癮。 羅森伯格只是催眠這些煙民, 使他們在催眠的過程中相信香煙的味道令人作嘔。

但在我國, 由於國內尚無專門催眠師的職業資格認證, 所以, 很多催眠師是通過參加催眠師培訓來考取培訓結業證的。 不少催眠師早期只是單純的心理諮詢師, 通過催眠師的培訓接觸催眠。 因此, 在專業人士看來, 所謂催眠師其實多數是掌握了催眠手段的心理治療師。

編者按

大多數心理學家在談到催眠時都認為,

電影中的表現有些誇張, 公眾根本無需擔心自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犯罪分子利用。 或許, 隨著腦科學的發展, 催眠的奧秘終有一天能夠解開。

由演員徐錚和莫文蔚主演的涉及催眠奧秘的《催眠大師》正在熱映中。 影片的懸疑情節扣人心弦, 當催眠大師使出渾身解數時, 卻發現自己被帶入了一個可怕的陷阱……催眠術真有那麼神奇嗎?一旦被催眠, 便會完全喪失自我嗎?因為缺少明確的資料, 催眠的機制一直飽受爭議。 有人說它是意志與潛意識的混合物, 有人說它是意志與抑制膠著狀, 還有人說它是想像與知覺的嫁接體……

古已有之, 並不稀奇

歷史上最早有關催眠術記載的是中國的《素問·移精變氣論》:“古之治病,

惟其移精變氣, 可祝由而已。 ”祝由者, 乃催眠治病也。

兩千多年前國人治病除中醫外, 還有祝由十三科。 祝由科是古代醫術的一種流派, 即祝說病由, 是在催眠的狀態下, 醫患雙方的一種互動, 是不需要針灸、用藥, 或較少用藥的治療方法。 唐代太醫署中還設立咒禁科, 但到了元明之際太醫院設有祝由等十三科。 “祝由”的概念很廣, 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 翻譯成今天的詞彙就是, 暗示療法、心理療法、催眠療法、音樂療法等。

1775年, 奧地利的麥斯默用磁鐵作為催眠工具, 最早把催眠術作為一種治療方法臨床應用, 並建立了一種神秘的“動物磁氣說”。 1841年英國外科醫師傑姆斯·佈雷德才對催眠現象作了科學的解釋,

認為是治療者所引起的一種被動的類睡眠狀態, 並借用希臘文“hypnos”(即“睡眠”)創造了“hypnosis”(催眠)一詞, 至今一直沿用這一術語。

科學還是魔術?

這是一幕典型的催眠現場, 在世界各地上演了很多年:被催眠者可躺可坐, 少時平靜, 催眠師開始催眠, 他的聲音輕緩而富韻律:“請抬頭…慢慢閉上眼睛, 深吸一口氣…把氣呼出, 放鬆雙眼, 讓身體飄起來…想像你正漂浮在浴盆中、平靜的河面上, 或正漂浮在碧藍靜謐的天空中…呼吸要一次比一次自如……讓身心都融入這美妙的仙境……”隨著催眠師不斷重複上面的話, 被催眠者漸漸進入被催眠狀態, 有的稍有困意, 有的輕聲酣睡, 有的身體僵直。 但不管他們處於何種狀態, 都能聽從催眠師的指令, 活動自己的肢體。

但更多情況下, 人們更傾向於將其看成一種魔術。

那麼, 催眠究竟是不是科學?美國著名的精神病學教授大衛·斯皮格爾和他的父親老斯皮格爾都是催眠術的研究者和實踐者, 尤其是老斯皮格爾, 一生矢志不移, 身體力行。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 他首次在戰地醫院的手術中使用了催眠術, 為接受手術的士兵減輕了痛苦。 1943年, 在突尼斯的馬特爾戰役中, 老斯皮格爾不幸被德軍的炮彈擊中腿部。 他用急救包簡單自救後, 就給自己實施催眠術, 從而減緩劇烈的疼痛。 兒子正是被父親的神奇經歷所感染, 目前已成為美國催眠術臨床研究的著名專家和推廣人。

因為人類對自己的大腦如何工作實在瞭解太少,

而人類的心理活動又是那樣複雜, 直到目前還沒有人能夠回答:催眠術究竟是怎麼回事?

爭論仍在繼續

大衛·施皮格爾一直堅信並試圖證明催眠術的作用。 他說:“雖然對催眠術充滿爭議, 但它不會消失, 它有太多讓人感興趣的地方。 ”對催眠術的研究主要有兩派。 一派稱催眠術從根本上改變了被催眠者的思維狀態;而另一派則認為催眠不過是一種簡單的暗示和使身體放鬆的手段。 施皮格爾屬於前一派, 多年來, 他一直在與另一派的兩位科學家進行論戰, 他們是精神病學家歐文·基爾希和斯蒂芬·科斯林。

基爾希在研究與治療中經常使用催眠術, 他也不否認催眠術確實有效。 “運用催眠術, 我們確實能使人的思維狀態改變,

”他說, “但要達到這一目的, 我們並不見得必須讓人進入昏睡狀態。 ”他最喜歡用古代催眠術士用的護身符——拴在鏈子上的懷錶, 來說明這一點。 無獨有偶, 《催眠大師》電影中的心理治療師徐瑞寧使用的催眠道具也是一隻懷錶。

施皮格爾的一項實驗結果表明, 在受試者進入催眠狀態並給予暗示後, 他們的腦電波模式發生了變化。 他承認暗示本身具有強大威力, 他也相信, 催眠使暗示的效果大大增強了。 但這並不是說催眠能改變人的物理屬性。 在一個實驗中, 他先告知處於催眠狀態的人他們的前臂失去了知覺, 然後對他們的手腕給予輕微的電擊, 結果他們對電擊即不害怕, 也沒有任何反應, 但他們的腦電波卻和那些經受更輕微電擊者的腦電波近似。

基爾希認為,這依然不足以證明催眠狀態有什麼作用。但斯蒂芬·科斯林倒是願意接受這種說法。他說,在有關催眠術的文獻記錄中,有許多關於受試者模仿催眠行為的例子。這種“需求反應”正是安慰劑之所以能夠生效的東西。對腦電波研究來說,實驗室中發生的其他行為——如與研究者發生互動反應,可能會引起受試者心理狀態發生變化。

科斯林認為,催眠使人體處於抑制狀態。他把催眠的作用與體育比賽中破世界紀錄的作用做了比較——這種作用能改變人們對可能性的理解。“一直以來,沒有人能在4分鐘內跑完一英里,”他說,“四分鐘成了極限,人們認為把腿跑斷也跑不完一英里。”然而,就在這一紀錄被最終打破的六個星期之後,又有一個人再一次打破了這一紀錄。“如今,這是40歲的人都能完成的事。”科斯林說,“催眠術可能也有同樣的效果。它能改變我們心目中的‘假定標準’,有時候,催眠術所起的作用就像羅傑·班尼斯特(英國田徑運動員,1954年成為第一個在4分鐘之內跑完一英里的人,他本人也是位精神病學家)在一英里跑中所起的作用一樣。”

施皮格爾認為,對醫生而言催眠術的重要性在於認識它的功效並能利用它,而不在於探究其中的一個個謎題。他已經開始嘗試在手術室中使用催眠術。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和兩個對照組相比,被催眠的受試者用的止痛劑較少,疼痛感較輕,焦慮感也相對較少。未接受催眠的患者,不管用多少止痛劑總感覺疼痛難忍,而被催眠者在整個手術過程中一直都沒有不適的感覺。用於被催眠患者的手術時間平均比未催眠者少了17分鐘。

有人認為,過去的人性或心理研究,存在兩大缺陷:一是研究人性,不充分研究心理行為活動,二是研究心理行為活動不深入研究人性,這兩者脫節的結果,便是既不能真正認識人性也不能真正認識心理行為活動。人性是心理行為活動之內涵和本質,心理行為活動是人性之外延和表達,它們是一個錢幣的兩面。只有把人性和心理行為相結合,才能真正認識人性及其心理行為活動——這或許正是催眠術之所以存在的奧秘所在。

基爾希認為,這依然不足以證明催眠狀態有什麼作用。但斯蒂芬·科斯林倒是願意接受這種說法。他說,在有關催眠術的文獻記錄中,有許多關於受試者模仿催眠行為的例子。這種“需求反應”正是安慰劑之所以能夠生效的東西。對腦電波研究來說,實驗室中發生的其他行為——如與研究者發生互動反應,可能會引起受試者心理狀態發生變化。

科斯林認為,催眠使人體處於抑制狀態。他把催眠的作用與體育比賽中破世界紀錄的作用做了比較——這種作用能改變人們對可能性的理解。“一直以來,沒有人能在4分鐘內跑完一英里,”他說,“四分鐘成了極限,人們認為把腿跑斷也跑不完一英里。”然而,就在這一紀錄被最終打破的六個星期之後,又有一個人再一次打破了這一紀錄。“如今,這是40歲的人都能完成的事。”科斯林說,“催眠術可能也有同樣的效果。它能改變我們心目中的‘假定標準’,有時候,催眠術所起的作用就像羅傑·班尼斯特(英國田徑運動員,1954年成為第一個在4分鐘之內跑完一英里的人,他本人也是位精神病學家)在一英里跑中所起的作用一樣。”

施皮格爾認為,對醫生而言催眠術的重要性在於認識它的功效並能利用它,而不在於探究其中的一個個謎題。他已經開始嘗試在手術室中使用催眠術。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和兩個對照組相比,被催眠的受試者用的止痛劑較少,疼痛感較輕,焦慮感也相對較少。未接受催眠的患者,不管用多少止痛劑總感覺疼痛難忍,而被催眠者在整個手術過程中一直都沒有不適的感覺。用於被催眠患者的手術時間平均比未催眠者少了17分鐘。

有人認為,過去的人性或心理研究,存在兩大缺陷:一是研究人性,不充分研究心理行為活動,二是研究心理行為活動不深入研究人性,這兩者脫節的結果,便是既不能真正認識人性也不能真正認識心理行為活動。人性是心理行為活動之內涵和本質,心理行為活動是人性之外延和表達,它們是一個錢幣的兩面。只有把人性和心理行為相結合,才能真正認識人性及其心理行為活動——這或許正是催眠術之所以存在的奧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