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

教你美顏養生的瑜伽靜坐

瑜伽靜坐是瑜伽留給人類寶貴的財富之一, 靜坐可以使人經絡疏通和氣血順暢, 達到益壽延年之目的。 瑜伽靜坐可以使大腦皮層功能同步化增強, 神經功能協調統一等一系列生物生理變化, 對強身健體、防治疾病及延緩衰老均相當有利, 另外還可以養顏養生哦!

練習靜坐, 當推我國文壇巨匠郭沫若。 郭老1914年留學日本, 由於學習緊張, 用腦過度, 得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 徹夜不眠, 整天沒精打采, 多方醫治無效、1915年一次偶然機會在舊書店中購得我國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全集》, 內有“靜坐”一章, 郭老便每天照本練習,

兩周後便出現奇跡:整夜酣然入睡, 頭昏心悸消失, 記憶力恢復正常, 頑疾竟獲痊癒。 於是, 年輕的郭老便對靜坐作了一翻考證研究, 追溯歷史, 他認為靜坐來源於東方兩大文明古國-中國與印度。

我國自古以來, 凡導引、打坐、吐納、行氣、按蹺、氣功等, 都離不開靜坐, 其鼻祖很可能是遠古時代的著名養生家彭祖, 以後傳入儒家。 據《列仙傳》載述:“彭祖, 殿大夫也。 曆夏至殷末, 八百余歲, 常食桂芝, 善導引、行氣。 ”8oo多歲當然是極為誇張的傳說, 但他肯定是位高齡老壽星, 這是無疑的。

郭沫若在其《靜坐的功夫》一文中指出:“靜坐這項功夫, 在宋、明時代, 儒家是很注重的, 論者多以為是從禪而來, 但我覺得, 當溯源于孔子的弟子顏回,

因為《莊子》上有顏回坐忘(即靜坐)之說。 ”

事實確是如此。 不光是佛家與道家主張靜坐, 以求頓悟, 古代儒家也重視靜坐, 認為“靜能生慧。 ”並把靜坐定為理學的必修課, 甚至要求弟子們通過半日讀書, 半日靜坐以明理。 如宋代大儒朱熹告誡弟子說:“當靜坐涵養時, 主要體察思繹道理。 ”

靜坐的具體做法:端坐椅子上、床蔔或沙發上, 大腿平放, 小腿要直, 兩腳分開, 放鬆腰帶, 頭頸正直, 下頷微收, 背伸直, 兩肩下垂, 全身放鬆, 閉目閉口, 舌抵上齶, 兩手交叉放於腹部, 兩拇指按於肚臍上, 手掌捂於臍下, 然後排除雜念(初練時難以排除, 以後雜念會逐漸消失, 切忌操之過急), 主動調整用腹式呼吸, 要儘量慢慢地鼓起下腹作深吸氣, 再慢慢地呼氣使腹部恢復正常。

同時, 將意識集中在臍下手掌捂處(丹田穴上), 如此便可達到調身、調心、調息的“三結合”境地, 進入一種似有似無、如睡非睡的忘我虛無狀態, 這就是所謂“入靜”, 會使你感到全身非常輕鬆舒適。 一般的每日早晚做2次, 一次做30分鐘。 結束後, 兩手搓熱, 按摩面頰雙眼以活動氣血, 此時、頓感神清氣爽, 身體輕盈, 如同人體內在功能被啟動而迸發出來, 這樣就能起到強身祛病的作用。

靜坐是養生方法之一, 作用是靜以養心, 還需與其他運動結合, 發揮動以養身的作用, 達到動靜交替進行, 養身養心的目的。 而不是飽食終日, 坐著不動, 無所事事。 讓我還是以郭老的一段話來做本文的結束語:“靜坐於修養上是真有功效, 我很贊成朋友們靜坐。

我們是以靜坐為手段, 不以靜坐為目的, 是與進取主義不相違背的。 ”

養生中國小課堂:靜坐功-瑜伽是印度古代哲學的一個學派, 也是閉目端坐, 全身放鬆, 達到人靜狀態, 我國的坐忘異曲同功。 靜坐對腦力勞動者防治神經官能症、排除心理障礙等, 均有良好的作用。 近來有人提出, 靜坐還有增強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