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死”癌細胞道路漫長 專家盤點三大治癌手段利弊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徐兵河作客中新網健康頻道視頻訪談間
近期, 有關“餓死癌細胞”的話題一再被媒體和公眾所關注, 在新浪微博自建的“餓死癌細胞”話題討論群組中, 截止到7月16日, 閱讀人次達442.9萬, 討論人次也已過萬。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徐兵河近期作客中新網健康頻道視頻訪談間時表示, “餓死”癌細胞具有潛在的臨床意義, 實際上臨床中已有類似藥物;不過, 癌細胞是不是真能被“餓”死, 是否能從理論落地現實, 還有賴於對癌細胞特異性的進一步研究。
“餓死”癌細胞有潛在臨床意義 “敵友不分”或為最大缺陷
“餓死”癌細胞最初源于清華大學顏甯教授及其課題組, 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揭示人GLUT1晶體結構的研究論文, 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徐兵河教授認為, 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我們人體的血管好比管道, 轉運葡萄糖蛋白好比水泵, 把細胞外的營養送到細胞內。 顏甯教授的研究揭示了水泵的結構, 潛在的臨床意義是, 破壞水泵的結構、干擾水泵的功能, 就有可能最終破壞癌細胞。 ”
實際上, “餓死”癌細胞的提法在多年前已有, 目前臨床中也有類似功效的藥物, 這些藥物通過抑制血管達到控制腫瘤的目的, 適用於大腸癌、肺癌等惡性腫瘤。 不過, 徐教授介紹,
“餓死”癌細胞的提法, 儘管給了人們諸多期待, 但是從理論到現實, 尚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徐冰河教授認為, 癌症的發病機理十分複雜, 目前醫學界對癌細胞的特異性研究遠遠不夠。 因此, 如何在“餓死癌細胞”的同時, 不傷害正常細胞, 就成為“餓死癌細胞”理論實施的最大瓶頸。
此外, 癌細胞的重要特徵之一是逃逸性, 一種營養通道被切斷之後, 會不會開拓其他的營養輸送途徑, 尚未知否。 徐兵河教授介紹, “餓死癌細胞”從理論到臨床, 首先是掌握癌細胞的特異性結構, 其次才是開發相關藥物, 這期間至少要經歷十多年。
三大治癌手段各有利弊 盤點最新治癌方法
徐兵河教授總結, 目前臨床中有三大治癌手段, 即手術、放療和化療。 其中, 放療的好處是某些腫瘤可單獨使用, 例如鼻咽癌、喉癌等;其次, 放療還可跟化療、手術一起使用, 加強治療的效果, 例如肺癌、乳腺癌、大腸癌患者可手術後再做局部放療, 殺滅殘存癌細胞。 針對放療引起的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徐教授認為可以通過藥物干預、心理干預等減少或避免。 化療是發展速度較快的治癌方法, 既可以治療白血病、淋巴瘤、小細胞肺癌等癌症, 也可用於縮小腫瘤, 以控制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除此之外, 目前臨床中較為先進的治癌方法還有“A+方案”方案和靶向治療等。 所謂“A+方案”就是阻斷癌細胞的血管供應,
徐兵河教授介紹, 分子靶向治療也是近些年的研究熱點。 據瞭解, 該療法能最大程度減少抗癌藥物對機體正常組織器官的副作用, 與以前傳統的治療方法相比, 靶向治療憑藉其特異性與靶向性, 在腫瘤治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 成為腫瘤治療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