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度算發燒嗎寶寶
如果是第一次照顧寶寶的人們就會很緊張他們的一舉一動, 在測量體溫的時候發現達到37度就會很擔心, 其實37度算是在發燒, 不過是屬于低燒, 一般不需要使用藥物治療就可以好轉, 但是必須要保證寶寶居住的室內環境是通風透氣, 保持合理的濕度和溫度, 還要使用冷敷的方法要降溫。
醫學術語, 又稱發燒。 由于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溫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升高(超過0.5℃),又稱為發熱。 每個人的正常體溫略有不同, 而且受許多因素(時間、季節、環境、月經等)的影響。 因此判定是否發熱, 最好是和自己平時同樣條件下的體溫相比較。
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 最常見的是感染(包括各種細菌感染, 病毒感染, 支原體感染等), 其次是結締組織病(即膠原病)、惡性腫瘤等。 發熱對人體有利也有害。 發熱時人體免疫功能明顯增強, 這有利于清除病原體和促進疾病的痊愈。 而且發熱也是疾病的一個標志, 因此, 體溫不太高時, 可通過多喝水來減少發熱帶來的不適感。
非細菌感染引發的發燒不必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 溫葡萄糖水能起到利尿降溫的效果, 在體溫沒有超過38.5°C時可盡量選擇物理的方式控制體溫。 但如體溫超過40℃(小兒超過39℃)則可能引起頭暈、驚厥、休克,
體溫高出正常標準, 或自有身熱不適的感覺。
發熱原因, 分為外感、內傷兩類。 外感發熱, 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癘之氣所致;內傷發熱, 多由飲食勞倦或七情變化, 導致陰陽失調, 氣血虛衰所致。 外感發熱多實, 見于感冒、傷寒、溫病、瘟疫等病證;內傷多虛, 有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血虛發熱、氣虛發熱、虛勞發熱、陽浮發熱、失血發熱等。
發熱類型, 有壯熱、微熱、惡熱、發熱惡寒、往來寒熱、潮熱、五心煩熱、暴熱等。 以發熱時間分, 有平旦熱、晝熱、日晡發熱、夜熱等。 以發熱部位分, 有肌熱、腠理熱、肩上熱、背熱、肘熱、尺膚熱、手心熱、手背熱、足熱、四肢熱等。 又有瘀積發熱、食積發熱、飲酒發熱、瘀血發熱、病后遺熱等。
發熱是指致熱原直接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體溫中樞功能紊亂或各種原因引起的產熱過多、散熱減少, 導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范圍的情形。
正常人體溫一般為36~37℃, 成年人清晨安靜狀態下的口腔體溫在36.3~37.2℃;肛門內體溫36.5~37.7℃;腋窩體溫36~37℃。
按體溫狀況, 發熱分為:低熱:37.5~37.9℃;中等度熱:38.0~38.9℃:高熱:39.0~40.9℃;超高熱:4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