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阿爾茲海默癥治療

提起阿爾茲海默癥,很多人都不陌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各個器官面臨著衰竭,尤其是腦血管部分更容易受到損害,不少老年人都面臨著記憶力衰退的癥狀,嚴重時會面臨著患上阿爾茲海默癥的可能,隨之會喪失自理能力,而針對于阿爾茲海默癥的治療則成為了一個持久不破的難題。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又叫老年性癡呆,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病,起病隱襲,病程呈慢性進行性,是老年期癡呆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主要表現為漸進性記憶障礙、認知功能障礙、人格改變及語言障礙等神經精神癥狀,嚴重影響社交、職業與生活功能。AD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闡明,特征性病理改變為β淀粉樣蛋白沉積形成的細胞外老年斑和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經細胞內神經原纖維纏結,以及神經元丟失伴膠質細胞增生等。

由于AD的病因及發病機制未明,治療尚無特效療法,以對癥治療為主。包括藥物治療改善認知功能及記憶障礙;對癥治療改善精神癥狀;良好的護理延緩病情進展。藥物和康復治療以改進認知和記憶功能,保持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質量為目的。[4]

(1)與遞質障礙有關的治療:針對AD患者存在遞質系統障礙,學者們開展了廣泛性的治療。尤其對膽堿能系統缺陷的治療研究較多。為提高膽堿能活性的治療分3類:

①增強乙酰膽堿合成和釋放的突觸前用藥如膽堿和卵磷脂:許多研究顯示在一定條件下,如在膽堿活性增加或對膽堿額外需求時,增加腦內局部膽堿和卵磷脂,能誘導乙酰膽堿合成增加。認為應用膽堿和卵磷脂的治療是可行的。尤其治療方便、安全,已廣泛用于臨床。但多年臨床觀察未發現對AD的癥狀有改善,結果令人失望。因為在正常情況下,膽堿的攝取是飽和的,增加細胞膽堿和卵磷脂,并不能增加乙酰膽堿的合成和釋放。

②限制乙酰膽堿降解以提高其活性的藥物如毒扁豆堿:毒扁豆堿是經典的膽堿酯酶抑制劑,應用后可增加突觸間隙乙酰膽堿的濃度,提高中樞膽堿能活性,改善AD患者的癥狀。臨床應用一般從每天6mg開始,逐漸加量。顯效范圍10~24mg/d,分4~6次口服。患者在記憶、學習、行為和實際操作上似有改善。但隨治療時間延長,療效反而減弱,且有副作用,因而應用有限。對1組20例AD患者長期用毒扁豆堿治療,采用雙盲、交叉評定療效。結果有些患者表現行為有改善;但用正規神經心理測驗檢查,結果表明無效應。

他克林(tacrine)(四氫氨基吖啶,THA)或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強抗乙酰膽堿酶藥。又因結構上的原因還能提高乙酰膽堿釋放及延長突觸前膽堿能神經元活性,自Summers等報道他克林治療17例AD,14例的認知缺陷明顯改善后,引起學者們更多的研究。

Davis等總結8篇他克林治療AD的報道。4篇肯定了他克林的療效,AD患者的認知功能有改善;但另4篇觀察結果認為他克林治AD的效果可疑或無效。結合其他作者的研究結果,Davis等認為他克林治療AD時,用量要充足,每天160mg。但僅1/4的患者能耐受此劑量。判斷是否有效則應觀察30周。治療從小劑量開始,40mg/d,用6周,第6周增至80mg/d,第13周起,120mg/d,第19周起160mg/d。副作用是惡心、嘔吐、轉氨酶升高、灶性肝細胞壞死。治療前及治療中,均應檢測肝功能。

③突觸后用藥即膽堿能激動劑:氯貝膽堿(氨甲酰甲膽堿)為高選擇性乙酰膽堿受體激動劑,可顯著提高乙酰膽堿系統的活性。但它不通過血腦屏障,需在腹壁等處置藥泵,或通過導管給予腦室內注射。治療后患者的記憶、情緒、行為、學習和生活自理能力可顯著改善。部分患者有惡心,少數有抑郁。

關于AD的神經遞質障礙和有關的藥物治療已取得很大進展。但已知藥物的治療作用小,或療效短。且AD有多種遞質系統障礙,應注意有針對性地選擇用藥,或聯合用藥。AD是皮質神經元進行性變性。至病程晚期,神經元及突觸已破壞,藥物失去靶細胞則難以發揮作用。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可能對病情的發展有緩解作用,對改善癥狀有效。

(2)改善腦循環和腦代謝:學者們也試圖用改善腦代謝的藥物來治療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