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鞭草是治什么病的
路邊上,很多不起眼的小草,也許就是一種中藥,應用得當的話,還可以起到養生功效。馬鞭草就是一種本草,和其他中藥不同的是,馬鞭草就是一種生長在原野的直立草本植物。在我國溫帶地區,都可以見到馬鞭草的身影。那么,作為中藥的一種,馬鞭草是治什么病的呢?
馬鞭草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可達120厘米,基部木質化,單葉對生,卵形至長卵形,兩面被硬毛,下面脈上的毛尤密。頂生或腋生的穗狀花序,花藍紫色,無柄,花萼膜質,筒狀,花冠微呈二唇形,花絲極短;子房無毛,果包藏于萼內,小堅果。花果期6-10月。
馬鞭草多數生長于原野;原產于歐洲,中國華東、華南和西南大部地區都有分布。
全草供藥用,性涼,味微葳,有涼血、散瘀、通經、清熱、解毒、止癢、驅蟲、消脹的功效。
【功效與作用】活血散瘀、截瘧、解毒、利水消腫。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臨床應用】用量4.5~9克,煎湯服。用治癥瘕積聚、經閉痛經、瘧疾、喉痹、水腫、熱淋。
【藥理研究】臨床用馬鞭注射劑治療瘧疾,對控制癥狀及殺滅瘧原蟲有一定作用。水煎液有一定鎮咳作用,鎮咳的有效成分為β-谷甾醇和馬鞭草苷。動物實驗表明,水及醇提物有消炎、鎮痛作用;水煎液及酊劑對白喉桿菌等細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大鼠及人體子宮肌肉均有一定興奮作用。對交感神經末梢小量興奮,大量抑制;對哺乳動物可促進乳汁分泌。有擬副交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