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用什么滴耳液
中耳炎本身就是由于炎癥變化以后才會引起的一種耳朵疾病,這種疾病在發作期間就需要去使用些治療藥物,大部分都是內服藥物,雖說效果相當的不錯,但總歸也會給身體帶來一些副作用,還是應該要再去使用些外用藥物,比如說滴耳液,這種內服外用的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就會讓病情去除掉。
1.積極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如慢性鼻竇炎、慢性扁桃體炎。
2.藥物治療
單純型以局部用藥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與類固醇激素類藥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治療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等。
3.局部用藥注意事項
(1)用藥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內膿液,可用3%雙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簽拭凈或以吸引器吸盡膿液方可滴藥。
(2)膿量多時用水劑,量少時可用硼酸酒精。
鼓膜大穿孔影響聽力,可行鼓膜修補術或鼓室成形術。
(1)密切觀察和隨診因為分泌性中耳炎為自限性疾病,有一定的自愈率,在給予有創治療前患者應該嚴密觀察3個月。分泌性中耳炎是否自愈取決于病因及積液時間的長短。由急性中耳炎遺留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約75%~90%在3個月時可以自愈,鼓室壓圖由B轉為A、C型。約55%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在3個月時自愈,但是,約1/3的患兒可能加重。在起病時間不祥的2~4歲的患兒中,約25%的患兒自愈時間為3個月。嬰兒和小小兒的自愈率更高。2歲以上雙耳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在3月以上患兒,在6~l2個月時其自愈者約為30%。
對于處于觀察階段的非高危患兒,無論是藥物還是手術干預則百害而無一利,而觀察等待對非高危患兒則無害處;需要告知家人患兒聽力差,尤其是雙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制定改善患兒聆聽和學習環境的措施和方案;定期復查,并進行氣壓耳鏡和鼓室壓圖檢查。
改善聆聽環境的措施包括:說話時在3英尺內;將周圍干擾的聲響關掉如電視機、音樂;面對患兒說話時,做到口齒清晰,并應用手勢和圖片等視覺方式作為輔助;降低語速、提高音量、言語清晰;與患兒一起閱讀和講述、解釋圖片或提出問題;注意重復單詞、詞組或句子;安排患兒坐在距離老師較近的位置上;在教室里使用可調節音量的擴音設備等。
(2)藥物治療對于兒童,藥物療效短暫而有限,副作用多,不推薦使用。不主張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充血不應該成為抗生素應用的指征,不主張聯合使用抗組胺藥及減充血劑,因為他們的副作用明顯。也不主張普遍地長期使用口服激素治療,除非個別病例。尚無證據支持咽鼓管通氣、口服或鼓室內注射黏液促排劑及其他藥物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