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一天排尿多少次,腎臟才算健康?腎內科醫生給出答案

有人喝水少,卻不停跑廁所;有人明明一直在喝水,卻不知道水分從何處蒸發了。喝水與排尿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喝水多,排尿就一定多么?它們之間的關系能否反應出人的腎臟功能?

于是邀請了腎內科的副主任趙醫生,讓她給大家好好講一講“喝水與排尿”。

首先,趙醫生明確地說明,喝水與排尿的確與腎功能有關。一般來說,功能正常的話,喝水與排尿之間是平衡的,也就是說,喝水多,排尿相應也會變多,喝水少,排尿也會少,表現在頻次和量方面。

但是,趙醫生提醒,這種平衡下的“多”與“少”并不是一定的。比如,在炎炎夏日,即使喝很多水,排尿相對也沒有那么多,因為很多人會出汗,水進入人體后,會通過汗液排出體外。

當然,若腎臟功能出現問題了,排尿就會失衡。下面幾個關于“排尿”的信號可以幫助你判斷腎臟功能是否異常:

1)喝的多,排尿少,出現腎臟病型的水腫。即雙下肢出現對稱性水腫,屬于可凹性,也就是手指一按下就會有坑;

2)排尿過多,尤其在某一個時間段內。比如夜間,排尿次數明顯增多,量也增加,超過白天尿量。當然,此時需要排除睡前喝太多水,或吃太多利尿食物的情況。

3)白天排尿頻繁,遠遠超過8次。一般來說,一個人正常飲水量為一天1500-2000毫升,按照該飲水量,一天排尿次數為8次左右,若遠遠超過8次,屬于頻繁,可能是在提示腎臟有問題。

4)達到“少尿”和“無尿”的標準。趙班介紹,一個人在24小時內尿量少于400毫升叫“少尿”,尿量少于100毫升叫“無尿”。

趙醫生解釋,腎臟疾病的信號一般相對隱秘,在她的門診中,大部分人通常會因為“水腫”和“腰疼”前來就醫,她提醒,很多疾病都會導致水腫,比如心臟病、肝臟病、甲狀腺疾病等。腎臟病的水腫特點較為明顯,通常為雙下肢對稱性可凹性水腫。大多數腰疼其實也多不是腎臟疾病引起的,更多見的是肌肉問題、筋膜炎、骨骼問題,甚至是腫瘤。

不過,大家對腎臟疾病的主觀認知方向并沒有錯,就算“水腫”和“腰疼”的原因不在腎臟,腎臟病醫生也能幫忙排除,或初步檢查。

看到大家這么關注自身健康,小草也就心滿意足啦~

()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內容合作請聯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點擊去參與測試 拜拜粗腰肥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