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喪、失落甚至崩潰時該如何愛自己
“當前公眾對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認知率仍比較低,缺乏對心理健康服務專業性、有效性的認識,這制約了人們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要和利用。”在7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衛健委”)的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雷正龍一句話指出了我國民眾心理健康知識缺乏的問題。
每個人一生中總有沮喪、失落甚至崩潰的時候,當這些時刻來臨,如果不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識、技能,以及促進自己心理健康的意識,有可能會找到錯誤的發泄方法或者憋在心里,為一些悲劇事件埋下種子。
日前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以下簡稱《健康中國行動》)指出,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提升到20%和30%。《健康中國行動》中的心理健康促進行動要求社會和政府為促進民眾心理健康要做的9項行動措施中,第一條便是加強心理健康知識普及。雷正龍補充解釋說:“針對公眾缺乏心理健康知識的現狀,要求政府部門利用各類媒體和傳播媒介,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科學宣傳力度,提升公眾心理健康意識。”
2018年60萬人次打進心理求助熱線
“有了心理問題,尤其是處于沮喪、困惑或者面對壓力、挫折時,我想推薦的是一個特別有效也特別可行的方法,叫心理援助熱線。我們只要拿起電話,拿起手機,打通這樣一個電話就可以得到及時的幫助和輔導,所以心理援助熱線是一個可行的、方便的、及時的而且經濟的方法。它甚至是免費的,同時也是可以極大保護隱私的一種方式,它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為保障社會公眾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和技術。”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楊甫德在發布會上推薦了心理援助熱線這個解壓方法。
楊甫德表示,2018年,全國打進心理援助熱線的求助電話有60多萬人次。“我們對所有打進電話的人進行了動態評估和追蹤,幾乎所有打進電話的來電者感覺他們的癥狀在熱線咨詢過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減輕和緩解,他們認為打進電話之后確實放松了,情緒平穩了,熱線咨詢電話有幫助、有效果。無論國內還是國際的研究都發現,心理援助熱線在化解心理危機以及預防精神心理障礙的發生方面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
2008年,原衛生部要求全國相關醫療機構或其他相關社會機構設立心理援助熱線。截至目前,全國醫療衛生機構設置的心理援助熱線有53個,覆蓋全國51個城市。
通過互聯網宣泄不是科學的解壓方式
由于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遇到問題都會在互聯網上尋求解決方法,包括心理問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陳雪峰在發布會上強調,在互聯網上宣泄是不太可能減輕壓力或解決心理問題的。
陳雪峰建議民眾學習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技能,當自己感到壓力比較大時,也要懂得用科學的方法自我調適,自我減壓。“人生總會有某一個階段覺得壓力比較大,在還沒有痛苦到需要去專業機構求助時,如果我們自己掌握一些方法、一些知識技能,是可以做到自我調適的”。
在疏解壓力過程中,要避免采用一些不恰當的方法,像抽煙、酗酒、沉迷游戲,這些方法短期內可以把自己從壓力的情景中拔出來,但它并不能解決問題,甚至可能帶來更糟糕的后續影響。
陳雪峰進一步解釋說,如果覺得有問題,感覺很痛苦,想要去解決,自己又沒有辦法處理的時候,一定要向專業機構求助。專業機構包括:精神專科醫院、綜合醫院的專科門診;也有教育系統面向社會提供服務的心理咨詢的平臺;還有社會上的一些有資質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一定要向專業機構去求助,這是對自己負責任、關愛自己的一種表現。不要耽誤自己”。
陳雪峰還指出,有些患者求醫以后不能很好地配合醫生的治療,不尊重治療方案。“比如吃藥一段時間后,覺得效果比較好就自行減藥、停藥、換藥等,最后導致病情惡化或者復發。”所以遵醫囑、恰當治療和用藥應該得到重視。
在觀念上需要改變的一點是:如果及時有效地得到治療,心理疾患可以減輕病情甚至康復,患者能夠履行正常的家庭功能、社會功能。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劉昶榮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