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靶向藥的作用

靶向藥物一般情況下都是不會去使用,除非自己是患上了惡性腫瘤疾病,并且一般保守治療失去原本的效果以后就可以考慮使用靶向藥物,這樣就可以讓自己的腫瘤不會出現擴散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面就可以延長患者的壽命,但是并不能夠完全根治腫瘤疾病,只能是起到一個緩解的效果。

1、被動靶向

被動靶向制劑是指利用特定組織、器官的生理結構特點,使藥物在體內能夠產生自然的分布差異,從而實現靶向效應。被動靶向多依賴于藥物或其載體的尺寸效應:如大于7μm的微粒通常會被肺部的小毛細管以機械濾過方式截留,被單核細胞攝取進入肺組織或肺氣泡;大于200nm 的微粒則易被脾臟和肝臟的網狀內皮系統吞噬。

被動靶向中最廣為人知的是EPR效應(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其基于實體腫瘤與正常組織中微血管結構的不同:正常微血管內皮間隙致密、結構完整,大分子及大尺寸顆粒不易透過血管壁

而實體瘤組織中的新生血管較多且血管壁間隙較寬、結構完整性差,淋巴回流缺失。這種差異造成直徑在100nm上下的大分子類藥物或顆粒物質更易于聚集在腫瘤組織內部,從而實現靶向效果 ;除此之外,利用腫瘤部位特殊的pH、酶環境,以及細胞內的還原環境等,也可以實現藥物在特定部位的釋放,達到靶向給藥的目的。

2、主動靶向

主要是指賦予藥物或其載體主動與靶標結合的能力,主要手段包括將抗體、多肽、糖鏈、核酸適配體等能夠與靶標分子特異性結合的探針分子通過化學或物理方法偶聯到藥物或其載體表面,從而實現靶向效果。

3、物理靶向

利用光、熱、磁場、電場、超聲波等物理信號,人為調控藥物在體內的分布及釋藥特性,實現對病變部位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