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補益的幾種療法介紹
艾灸基本方法方很多,但用於補益則比較簡單。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艾灸補益的基本操作方法:
1.艾條灸:艾條灸是以艾絨製成文條(一般叫做清艾條),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後,在穴位上熏灸或灼燙的方法。若用在艾絨中加入性溫芳香藥物製成的艾條進行熏灸,則叫做“藥條灸”(普通的艾條和藥艾條中藥店均有售)。
艾條灸的方法主要是將點燃的艾條懸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的方法。艾灸時,點燃的一端距離皮膚約3釐米,一般每穴灸10分鐘左右,灸至皮膚溫熱發紅,有溫熱感,而又不致產生灼痛和燒傷皮膚為宜。
2.間接灸:間接灸又稱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時,艾炷不直接置於皮膚上,而是在皮膚與艾炷之間加上藥物,根據所隔藥物的不同,又分為多種灸法:中間以生薑襯隔的,叫隔薑灸;中間以蒜作襯隔的叫隔蒜灸;中間以鹽作襯隔的叫隔鹽灸等等。
間接灸火力溫和,同時具有艾灸和所加藥物的雙重作用。其機理主要看其中所添加的墊物的性質而決定補瀉,如隔薑灸、附子餅隔物灸可以加強其溫陽補益的作用,多用於補虛助陽。鼓餅隔物灸則多用於散瀉毒邪,一般認為是瀉法。
間接灸中我們著重介紹一下隔薑灸,取新鮮的老生薑,切成比一元硬幣略厚的薄片置於選定的穴位上,上置艾炷,以火柴等從艾炷尖點燃,感到灼痛時,可以將薑片稍稍提起,等灼痛消失後,即刻再放下,再行灸治,反復進行直至局部皮膚潮紅為止。生薑性溫味辛,具有助陽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
施灸手法,是補是瀉也是很有講究的。
古人早就認識到了這點,在《靈樞背腧》中對艾炷灸補瀉就已有了記載:“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人,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針灸大成 艾灸補瀉》篇則對古人的補瀉方法作了更詳細的說明和補充,指出:“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待自滅,即按其穴;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意思是說艾灸補益就是將艾點燃以後使其所產生的熱緩慢地傳人體內,施灸後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氣聚而不散,從而達到補其不足的目的,這就是艾灸的補法。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意思是說艾灸的瀉法是在艾點燃之後,不斷地進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燒,所產生的熱能很快傳人體內。在艾灸以後不去按壓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機體內所藏之熱邪能隨艾火之熱發散到體外,達到驅邪外出,起到瀉熱瀉實的作用。
現代研究發現艾灸的補瀉對機體的影響也是不同的。艾灸補瀉小鼠大椎穴的實驗結果顯示:穴區的溫度變化隨方法之不同而變化。雖然補法艾灸和瀉法艾灸兩種術式皮膚溫度的峰植無明顯差異;但補法艾灸皮下溫度的升高較瀉法艾灸明顯,且補法艾灸所致的溫度升高的持續時間比瀉法艾灸要長。
艾灸的補瀉在隔物灸當中根據所隔物品的性味、功用等不同決定其補瀉。選用偏重於瀉的藥物,如甘遂、豆豉餅等進行隔物灸所起的是瀉的作用,多用於散瀉毒邪;選擇偏重於補的藥物進行隔物灸,如生薑、附子餅等,則起到補的作用,多用於補虛助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