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譜

蛤蚧的用量

說起蛤蚧這種食物,許多人並不熟悉,他是屬於壁虎科的生物,食用方法有很多的講究,而且並不適宜所有人群食用,如果沒有按照要求使用,很可能會對身體造成相克的反應,所以在食用蛤蚧必須要注意相關事項,它的使用有有嚴格的要求,一天不能超過3到6克,因為蛤蚧本身就是有毒性的,有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多加瞭解。

一、蛤蚧

為壁虎科動物蛤蚧除去內臟的全體。一般在5~9月間捕捉。主要方法:①光照:晚間乘蛤蚧外出覓食時,用較強的燈光照射,蛤蚧見強光則立即不動,便可捕獲。②引觸:用小竹竿一端紮上頭髮,伸向石縫或樹洞中引觸,蛤蚧遇發咬住不放,即迅速拉出,捕入籠中。③針刺:在竹竿上紮鐵針,乘蛤蚧夜出時刺之。蛤蚧捕得後,用錘擊斃,剖腹取出內臟,用幹布抹幹,再以竹片將其四肢、頭、腹撐開,並用白紙將尾固定於竹片上,以防脫落,然後用微火焙乾。

原形態形如壁虎而大,全長20餘釐米。頭部較大,呈三角形;吻端凸圓;鼻孔近吻端;耳孔橢圓形;眼大,突出;口中有許多小齒。全身生密鱗,上唇鱗12~14,第1片達鼻孔;吻鱗寬,其後緣有3片較大的鱗,頭及背面鱗細小,成多角形;尾鱗不甚規則,近長方形,排成環狀;大而突起的鱗片成行的鑲嵌在小鱗片中,行距間約有3排小鱗,分佈在軀幹部的有10~12縱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側有3對隆起的鱗;胸腹部鱗較大,均勻排列成覆瓦狀。指、趾間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單行褶襞皮瓣,除第1指、趾外,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股孔20餘枚,左右相連。尾基部較粗,肛後囊孔明顯。體背紫灰色,有磚紅色及藍灰色斑點;浸液標本成為深淺相間的橫斑,背部約有7~8條,頭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淺相間的環紋7條,色深者較寬;腹面近白色,散有粉紅色斑點。尾易斷,能再生。

二、用量

蛤蚧:除去鱗片及頭足,切成小塊。

酒蛤蚧:取蛤蚧塊,用黃酒浸潤後,烘乾。

性味:咸,平。

歸經:歸肺、腎經。

功能主治:補肺益腎,納氣定喘,助陽益精。用於虛喘氣促,勞嗽咳血,陽萎遺精。

用法用量:3~6g,多入丸散或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