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可能很多家長在平時都沒有聽說過,感統失調的寶寶和正常的寶寶相比較的話,在很多的方面是存在著差異的,比如寶寶會出現語言發育比較緩慢,而且脾氣容易暴躁,性格比較狠孤僻,運動的協調性是比較差的等,大多數家長認為這是正常的,可能是寶寶的性格原因,其實這就是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是病嗎?
感統失調的本質是大腦整合能力的不足,也應該屬於智力發育的一部分。它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障礙。一般的智力測試、腦波檢查或官能檢查都很難發現,其實它不能歸於一般的兒童內科、外科的就診體系,而更偏重于兒童心理學和行為醫學的範疇,媽媽還是要重視起來,及時治療。
為什麼出現感統失調?
在寶寶嬰幼兒時期和學齡前期,大腦在外界的刺激的基礎上,神經突觸不斷的生成,根據刺激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不斷調整突觸間的連結,最終形成永久的大腦內信號連結和回饋系統。現在由於家庭的溺愛、養育不當等原因,導致給寶寶的刺激不足,使得感統失調的發生率越來越高。
遠離感統失調,可以通過一些家庭訓練來改變
1大腦平衡功能訓練
前庭功能失衡常表現為自控能力差,好動不安,上課或寫作業時注意力不集中。在寶寶出生後7、8個月多訓練爬行,不要過早使用學步車。再大一點,訓練平衡木、蕩秋千等遊戲,選擇輪滑、舞蹈等訓練鍛煉平衡感。
3 觸覺訓練
有的寶寶不喜歡被別人觸摸,不喜歡剃頭、剪指甲,膽小、不合群,出生後多進行撫觸和被動操練習,也可以進行中醫的保健推拿按摩。讓寶貝玩水、土、沙子,游泳,赤腳走路等方法鍛煉寶寶的觸覺。
2 本體感訓練
有些寶寶身體協調性差,動作磨蹭,動作不協調、寫作業速度慢、跳繩、拍球、手工等總做不好,有的還會出現語言障礙和尿床,可以訓練他們翻跟頭,跳繩、打羽毛球等活動。
4 訓練生活能力
避免過度溺愛,鍛煉其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生活自理的能力。讓寶貝學習使用筷子,自己洗臉洗手,擦屁股,系鞋帶。越是手笨、動作慢寶貝,越應多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