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復蘇後腦復蘇的主要措施
心腦血管有問題的人經常會出現突發性的疾病,這類患者在送去醫院搶救的時候需要進行心肺復蘇,而心肺復蘇的過程中人們的大腦已經逐漸失去意識,所以心臟驟停經過心肺復蘇之後大腦也需要一定時間進行復蘇,而大腦復蘇和心肺復蘇不同,需要採取其他的措施。下面來看看腦復蘇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應進行全面的心血管系統及相關因素的評價,仔細尋找引起心臟驟停的原因,尤其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及電解質紊亂存在,並作及時處理。如果患者血流動力學狀態不穩定,則需要評估全身迴圈血容量狀況和心室功能。
維持呼吸
自主迴圈恢復後,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統功能障礙,一些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機械通氣和吸氧治療。
防治腦缺氧和腦水腫
亦稱腦復蘇。腦復蘇是心肺復蘇最後成功的關鍵。在缺氧狀態下,腦血流的自主調節功能喪失,腦血流的維持主要依賴腦灌注壓,任何導致顱內壓升高或體循環平均動脈壓降低的因素均可減低腦灌注壓,從而進一步減少腦血流。對昏迷患者應維持正常的或輕微增高的平均動脈壓,降低增高的顱內壓,以保證良好的腦灌注。
降溫
復蘇後的高代謝狀態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體溫增高可導致腦組織氧供需關係的明顯失衡,從而加重腦損傷。所以心跳驟停復蘇後,應密切觀察體溫變化,積極採取降溫退熱措施。體溫以33~34℃為宜。
應用滲透性利尿劑配合降溫處理,以減輕腦組織水腫和降低顱壓,有助於大腦功能恢復。
在脫水治療時,應注意防止過度脫水,以免造成血容量不足,難以維持血壓的穩定。
防治抽搐
通過應用冬眠藥物控制缺氧性腦損害引起的四肢抽搐以及降溫過程的寒戰反應。但無需預防性應用抗驚厥藥物。
高壓氧治療:通過增加血氧含量及彌散,提高腦組織氧分壓,改善腦缺氧,降低顱內壓。有條件者應早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