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感染會引起血小板低嗎

要是人們感覺到自己身體當中出現感染的話是會導致血小板低的情況發生,不過這種情況只有做了檢查後才會凸顯出來的,但只要是發生後就會嚴重影響到患者自身的凝血能力,使得自己皮膚上的傷口無法正常癒合的,而且還會導致自己出現發高燒的症狀,若是已經出現的話就是比較危急的。

感染的主要表現機體的體溫升高超出正常的體溫界限

口腔溫度>37。8℃或直腸溫度>38。2℃或簡單地體溫高於每天的正常變化值。

人體溫度主要由丘腦下部控制,體溫調節主要靠外周熱量喪失和組織(特別是肝臟,肌肉)產熱兩者的平衡。在健康人,體溫調節中樞維持內部器官體溫在37~38℃。熱可提高丘腦既定溫度,激發血管運動中樞使血管收縮,血液從外周回流,減少熱量損失,最終使體溫上升。顫抖,通過肌肉收縮增加熱量產生,也可能被激發。熱的維持和產生一直會持續到供應丘腦神經元的血液溫度到達新的預定點,然後丘腦即維持這一新的熱度。如要重新確定一個較低的溫度,通過出汗和血管擴張可啟動熱量喪失的過程。

在一天24小時內,早晨溫度最低,下午後溫度最高,溫度變化幅度,即溫度的生理變化節律大約是0。6℃。

病史和症狀能給不明原因發熱提供重要線索,旅遊,接觸過某種物品或動物等資訊也很重要。例如美國某些地區是球孢子菌病和組織漿胞菌病地方性流行區域,傷寒可能有飲用不潔水的病史,布氏菌病有在肉類加工廠工作史等。

在不明原因發熱,熱型一般無診斷價值,但也有例外。隔天發熱或每3天一次發熱提示瘧疾,但確診還需從血塗片中找到瘧原蟲。在週期性中性粒細胞缺乏症,每21天外周中性白細胞數下降到很低水準,常引起感染和發熱。對週期性發熱病人,應懷疑霍奇金病。

全面重複的體檢,特別是皮膚,眼,甲床,淋巴結,心,腹等很重要。

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及其他可採集到的體液的細菌,真菌,病毒和分枝桿菌的分離培養,全部血球計數和抗體滴定(如傷寒,布氏菌病和某些病毒病)。對某些疾病(如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診斷,可能需要多次采血,如一天2~3次,進行分離培養;對原蟲病(如瘧疾)的確診需進行血液的直接檢查,抗體滴度的升高可診斷很多傳染病,但血清標本採集的間隔應有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