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泄瀉的症狀
夏天到了,氣溫回升,各種細菌病毒也開始大量的繁殖,在這種季節我們在飲食方面以及各個方面都需要多多的注意,避免出現一些疾病而影響我們的健康。濕熱性的腹瀉是我們身邊最常見的一種腸道感染疾病,多發于夏秋之際,是由外界濕熱之氣進入所造成的腸道疾病,有時還會是患者發生腹瀉,今天大家就來與我一起瞭解下濕熱泄瀉的症狀有哪些吧。
濕熱型腸道感染是腸道感染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多發于夏秋之交,外受濕熱疫毒之氣侵及腸胃,郁遏於中焦,濕熱鬱蒸,氣血阻滯,氣血與濕熱疫毒相搏結化為膿血;傳化失常而發生泄瀉;腸中有熱則瀉下急迫;濕熱互結則泄而不爽;濕熱下注則肛門灼熱;濕熱內盛則煩熱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沿數則均力濕熱之象。濕熱型腸道感染多見於疾病的急性期。
活動期病情危重或疾病發展的高峰期,高熱不退,症狀逐漸加重。單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不明顯,按中醫辨證屬於濕熱型腸道感染,則可用中藥灌腸治療,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飲食:
(1)多吃流食,如牛奶、菜汁、果汁、蛋湯、軟面、稀粥等水分豐富的食物,以補充腹瀉時損失的大量水分。
(2)添加含維生素B、C豐富的水果和蔬菜,比如番茄、茄子、黃瓜、柑橘等,這些食物不僅能補充維生素,還具有止瀉的作用。另外,吃些雞蛋羹也不錯,它對於胃腸黏膜有著很好的治療作用。
(3)當腹瀉好轉,恢復正常進食時,不要馬上就恢復腹瀉前的飲食狀態,要按照從稀到稠、從軟到硬的規律逐漸過度,少量多餐,否則容易傷胃。
濕熱:症狀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療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噁心厭食,便搐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裡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或三仁湯、平胃散;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樸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藥,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參、白蘚皮;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陰囊濕疹、睾丸脹痛、白帶黃臭可加龍膽草、苦參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等。
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一、寒濕泄瀉病因
一般來說,引起泄瀉的原因,主要是寒熱虛實的不同。至於具體原因,則要看大便形狀、病程長短等具體的症狀。
如果大便有黏液不爽,一日數解,常為濕熱積滯腸道。大便有膿血,伴有裡急後重,大便次數多而排便不暢的,這多為濕熱下注大腸而造成的痢疾。
如果腹痛即瀉,瀉下急迫,這是由於肝強脾弱,肝脾不和而致的痛瀉證。
如果大便呈水樣,突然發病,一日數次,肛門灼熱、尿黃短赤,或伴有噁心等證,這多是由於邪熱下迫大腸之熱瀉證。
如果大便泄瀉,夾有不消化食物,大便酸腐臭穢,或如敗卵,或伴有嘔吐、口臭、舌苔腐膩者,這是由於食積不化,脾胃受損的傷食瀉。
如果泄瀉病程較長,時間較久,大便稀軟不成形,常伴有腹脹、納少、疲倦無力、面色萎黃,多為脾虛而致的泄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