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治肚臍息肉

肚臍是連接著腸道的,它在胎兒時期起到運輸營養成分的作用。這個地方的息肉生長可能是由於沒有及時的清理,導致炎症的發生。肚臍息肉若不及時的治療,可能會出現劇烈疼痛甚至過敏的現象。所以及時的治療是很關鍵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醫治肚臍息肉呢。我們通過下面的文章來瞭解一下。

臍息肉

臍部腸系膜導管息肉又稱臍息肉,由臍腸系管部分未完全閉合或由於殘留腸粘膜而 引起,可有粘液、漿液、血性及少許糞便排出,日久排出物刺激周圍皮膚形成不易癒合的皮炎。

症狀表現

為豆大、紫紅色、硬固丘疹或結節,常見於四肢,通常多發,但也可單發。早期損害無自覺症狀,如存在數月或數年後,一般即有疼痛或感覺過敏,偶爾有陣發性劇痛。

檢查診斷

主要靠活檢診斷。大多數多發性皮膚神經瘤的病例在臨床上常診斷為結核疹,其它需要鑒別的還有肌瘤、纖維瘤及肉芽腫等。這些都需要通過活檢加以鑒別。

治療方法

外科切除,可以治癒。

臍息肉和臍茸是一回事嗎

臍茸是小兒臍部的卵黃管殘餘組織(胚胎殘餘組織)增生物,又稱為臍部卵黃管息肉(umbilical omphalomesenteric duct polyp)或臍息肉(umbilical polyp)。

定義

通俗的講,臍茸是小兒臍帶脫落後,創面上出現的櫻紅色、表面光滑濕潤的息肉樣增生物,可有少量“膿水”樣分泌物(如果被碰傷,分泌物可呈血性)。

——來源

胎兒通過臍帶與母體的胎盤相連,臍帶根部和胎兒腹部正中連接處稱為臍。

臍帶內有臍靜脈和臍動脈(和胎兒體內的血管相連接,出生後閉鎖——成為肝圓韌帶),以及卵黃管(和胎兒的小腸連接)、臍尿管(和胎兒的膀胱連接)等結構。 正常情況下,卵黃管等結構在胎兒發育過程中和斷臍後,或閉塞、或纖維化、或消失,最後僅殘留一皮膚瘢痕凹陷——臍。

臍茸正是卵黃管閉塞後,其遠端的粘膜(腸粘膜)未完全消失,在小兒臍部出現的息肉樣增生物。

——臍茸≠臍肉芽腫

“臍茸”在部分文獻裡被稱為“臍肉芽腫”(umbilical granuloma)。實際上從臍茸的來源分析,它屬於一種先天畸形,而不屬於肉芽腫。可能是因為醫學專業詞典裡不能查到我們常用的詞語“臍茸”及其英文翻譯,而只有“臍肉芽腫”及其英文翻譯的緣故,這些作者認為臍茸等同於臍肉芽腫。其實,“臍茸”的同義詞“臍部卵黃管息肉”(umbilical omphalomesenteric duct polyp)或“臍息肉”(umbilical polyp)在醫學專業詞典裡是能查到的。

臍肉芽腫(umbilical granuloma)是指由於斷臍後未癒合的傷口受異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形成的息肉樣增生物。

——臍茸與臍竇、臍瘺的聯繫與區別

聯繫:三者均來源於胚胎卵黃管殘餘組織。

區別:三者形態上有區別,後兩者呈管狀(臍竇——和腸管不通;臍瘺——與腸管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