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

由於手機的存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玩手機到深夜,到了淩晨一兩點又發現自己睡不著失眠了,玩手機之後大腦持續處於興奮狀態,便會使自己失眠睡不著。這是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現象,晚上不睡覺導致白天的工作狀態極差。本文介紹了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方法,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1、更好的看待失眠。

因為睡眠是個被動過程,越是緊張害怕睡不著,越容易失眠。仔細想想自己對失眠的認識是什麼,如果產生了緊張和焦慮情緒,那麼這種認識看來是不適應的,自己學著去跟這種不適應的認識去辯論,或者用事實去反證。比如:有人覺得我這幾天沒睡好覺,那麼肯定我臉色很難看,我的內分泌系統肯定會紊亂,我的身體會很糟糕。這裡面要想想我每天睡眠或者讓身體休息了幾個小時,可以問問別人我的臉色真的會明顯有變得憔悴嗎?這些天的失眠肯定會讓我身體糟糕嗎?這些思考和辯論會逐漸讓自己之前的觀念有所轉變,然後焦慮的情緒會逐漸改善,從而達到治療失眠的目的。如果自己應用的不是很好,可以多諮詢心理醫生。

2、客觀的認識睡眠。

其實,睡眠過程分非快速眼動期和快速眼動期,這兩個時期連起來是一個迴圈,大概經歷90分鐘,其中快速眼動期大概為10-30分鐘,做夢產生於快速眼動期(如果發現睡覺的人眼睛不停的轉動,那麼他一定在做夢),所以每個人睡眠都會做夢。研究表明,一晚上9-8小時的睡眠大概經歷6個迴圈,這個迴圈隨著睡眠的進行有逐漸延長的趨勢,其中做夢的時間其實只佔有總睡眠時間的20%左右。

那為什麼有的人說自己一晚上沒做夢呢?因為只有在做夢的階段醒來時才會記起自己的夢。當您在做夢的時候醒來,大腦其實還沉浸在夢境中,自然容易出現頭暈腦脹、沒睡醒的感覺。另外如果覺得夢越來越多,越來越時間長時,提示您的睡眠時間可能太長了。

如此說來,並不是您做了一晚上的夢,其實大部分時間您是處於真正的睡眠狀態,可能已經完成了睡眠對於身體和精神的調整。

還有一種睡眠障礙,叫做“主觀性失眠”。也就是有些患者常說的自己覺得自己沒睡著,枕邊人卻說你都打呼嚕了。其實您沒意識到您已經睡著了,而且睡得還不錯。

通過對自己睡眠過程更客觀的認識,調整自己對於自己睡眠的認識,從而緩解因為誤以為自己沒怎麼睡覺產生的緊張和焦慮感。

行為療法,源於條件反射理論。所以很多東西都是可以通過練習、強化,逐漸形成一種反射,達到學會的目的。行為學派的心理學家認為,通過行為也能改變心理狀態。

結合行為療法,對於失眠有以下幾點建議:

1、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

對於失眠的患者,讓自己每天有所計畫,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睡覺,哪個時間該做什麼,都要計畫在內。這樣把這個計畫堅持下來,即使週末也不要打破它,這樣覺醒——睡眠的生物鐘逐漸形成,並且變得牢固,就不容易被打破了。

2、建立“床——睡眠”的強反射。

簡言之就是“不睡覺的時候不去躺床上”。如果躺床上後,翻來覆去的睡不著覺,就不要一直躺著了,可以下床做一些輕鬆的活動,比如坐著看看書,聽聽音樂等等,有了困意再上床睡覺。假如還是睡不著,繼續上述事情,也許前幾晚會導致睡眠嚴重缺乏,但是也不建議白天“補覺”或者躺著休息,很疲憊的話,可以坐著閉目養神。這樣會逐漸形成躺到床上就犯困的條件反射,睡眠問題自然就會改善了。

3、先讓自己的行為變得樂觀。

這主要是針對因為焦慮、抑鬱而導致失眠的患者。多進行一些樂觀、積極的行為,比如天氣好的時候去公園曬太陽、散步、多參加集體娛樂活動、多與人交流等等,這些行為會逐漸讓心理狀態好轉,繼而使失眠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