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快來自查!日媒總結“自我放棄”的5個階段

【環球網綜合報導】死亡不僅限於肉體的,精神湮滅也是一種死亡,被稱為“give-up-itis”(自我放棄),一些戰爭俘虜以及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人曾有過這樣的體驗。英國科學家分析了大量的精神湮滅的案例,近日日本liverdoor網站根據英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總結了人在精神湮滅前的五個階段的表現。

“自我放棄”這個說法是戰爭中的軍醫們提出的,是指人由於非身體健康狀原因而產生的沒有感情、放棄希望、生存意志消失直至死亡的一種狀態。處於“自我放棄”狀態中的人並沒有失去理智,不會表現出精神異常,也不抑鬱,與人交談時能夠理性應答。

這種傾向也在二戰期間一艘沉沒貨船的船員身上有所表現。目前儘管有不少案例被發現,但關於“自我放棄”表現模式的研究尚未展開。因此英國朴茨茅斯大學的高級研究員約翰•裡奇就針對“自我放棄”展開研究,並揭示了這種現象產生至死亡的五個階段的表現。

第一階段:脫離社會

人在遭受心理創傷之後,會表現出離群索居,感情麻木,對任何事物都不關心,無所謂的傾向,他們只關注自己內心的想法。戰爭俘虜經常會表現出這種像植物一樣的被動狀態。

約翰•裡奇稱上述狀態會抑制人對外界的感情,這是由於人為了求得內心的安寧而採取的感情重組。只是,在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患者的內心會趨近極度封閉狀態,或者說是對任何事物都不關心。

第二階段:冷漠

戰爭俘虜以及從沉船和飛機失事中死裡逃生的人,會對任何事物都顯得漠不關心。處於這種狀態的人看上去悶悶不樂,不會表現出大喜大悲或者狂躁發怒。這是一種不能求得心理學上所謂的“自我保存”時的表現,此時人不會有情緒變化,失去了“自我淨化”的本能。

第三階段:無為

裡奇把伴隨情感變化產生的失去反應與主導權以及意志力,並顯著缺乏生存動機的狀態稱作“無為”。處於這種狀態的人會避免與人交流,不再清潔自己的身體並拒絕進食,表現出自我封閉傾向。

但處於“無為”狀態的人對外界刺激是有反應的,如果有誰對他說了具有說服力的話,他會表現出敵意,若對其施以肉體攻擊,他也會有反應。此後如果沒有了來自外部的刺激,他又會回到自我封閉的狀態。

一些經歷了“無為”狀態後的人在恢復正常後,回憶當時的狀態時,會用“思維亂成一鍋粥”,“當時沒有任何想法”來形容。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對事物持一種旁觀態度,不能按照一定的目標行事。

第四階段:精神上的無能為力

如果狀態繼續惡化,人的生存動機就會繼續下降,雖然還有意識,但卻陷入沒有知覺的狀態。一旦陷入這種狀態,即使被毆打虐待也不會做出任何反應,甚至還會大小便失禁。曾經有被診斷為“精神上無能為力”的患者,去海灘沒時有採取防曬措施被曬成二度燙傷。

第五階段:精神湮滅

“自我放棄”的最後一個階段是“精神湮滅”階段。處於這個階段的人會躺在污穢的排泄物中,即使有人提醒、驅趕或請求他們離開,他們也不會表現出想要任何生存下去的欲望。

從第四階段到第五階段只需要三四天,在生命的最後幾天裡,患者會表現出很悠然地吸煙等迴光返照的跡象。在收容所裡,香煙跟食物一樣寶貴,這時若有人吸煙,那麼他離死亡也就不遠了。

裡奇稱:“經歷了這一些列的狀態後,表面上看去人會向著某個目的開始行動,但是這時所謂的目的,就是放棄生命,這是一個悖論”。(實習編譯:楊麗娟 審稿:馬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