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腹部對應臟腑

人體的很多功能都與自己的小腸和胃腸道有關,人體就像是一個機器一個,有中樞神經,有傳導神經,還有感受器等,正是由於這些複雜的網路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體,所以一旦有一處出現了問題,人體就不能保證機體正常運行。下面給大家具體介紹下:

1。心與小腸:經絡相通,互為表裡。心經有熱可出現口舌糜爛。苦心經移熱於小腸,則可兼見小便短赤,尿道澀痛等症。

2。肝與膽:膽寄於肝,臟腑相聯,經絡相通,構成表裡。膽汁來源於肝,若肝的疏泄失常,會影響到膽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膽汁的排泄失常,又會影響到肝。故肝膽症候往往同時並見,如黃疽、脅痛、口苦、眩暈等。

3.脾與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為水穀之海,主消化;脾為胃行其津液,主運化。二者燥濕相濟,升降協調,胃納脾化,互相為用,構成了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運動,共同完成水穀的消化、吸收和轉輸的任務。

胃氣以下行為順,胃氣和降,則水穀得以下行。脾氣以上行為順,脾氣上升,精微物質得以上輸。若胃氣不降,反而上逆,易現呢逆、嘔吐等症。脾氣不升,反而下陷,易現久泄、脫肛、子宮下脫等症。由於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關,在病理上互相影響,所以在臨證時常脾胃並論,在治療上多脾胃並治。

4.肺與大腸:經絡相連,互為表裡。若肺氣肅降,則大腸氣機得以通暢,以發揮

其傳導功能。反之,若大腸保持其傳導通暢,則肺氣才能清肅下降。例如:肺氣蠻滯,失其肅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腸傳導阻滯,出現大便秘結。反之,大腸傳導阻滯,又可引起肺肅降失常,出現氣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療上肺有實熱,可瀉大腸,使熱從大腸下泄。反之,大腸阻滯,又可宣通肺氣,以疏利大腸的氣機。

5.腎與膀胱:經絡相通,互為表裡。在生理上一為水髒,一為水腑,共同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以腎為主)。腎陽蒸化,使水液下滲膀胱,膀肮又借腎陽的作用,通過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腎陽不足,可影響膀胱功能減弱而出現小便頻數或遺尿;膀胱濕熱,又可影響腎臟而出現腰痛、尿血等。

6.心包與三焦:經絡相通,互為表裡。例如,臨床上熱病中的濕熱合邪,稽留三焦,出現胸悶身重,尿少便溏,表示病在氣分。如果未能制止其發展,溫熱病邪,便由氣分入營分,由三焦內陷心包,而出現昏迷、譫語等症。

實踐意義

臟腑相表裡的理論,在針刺治療上也具有實踐意義:例如手太陰肺經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陽明經的合穀穴,足陽明胃經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陰脾經的陰陵泉久等進行治療,都收到滿意的效果。這些都是根據臟腑表裡經氣相通的理論來運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