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包肉掛糊
鍋包肉是一種用澱粉包裹通過油炸和翻炒做出來的肉,是一道東北的特色菜。它主要是利用豬的裡脊肉放入鍋裡經歷兩次的油炸,然後肉自然捲曲起來成一種半弧形。但是炒鍋包肉的時候也是要講究火候的,一般好的鍋包肉是需要掛糊的,因為這樣子炒出來的肉才會肥卻吃起來不膩,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鍋包肉掛糊的方法吧。
一、肉片的泡水處理
很多朋友在做鍋包肉時,就會有疑問,為什麼別人炸出來的鍋包肉顏色金黃,而自己炸出來的肉有很多黑點甚至顏色很黑呢?
原因很簡單這就是食材沒有處理好。眾所周知,肉塊裡是含有血水的,肉塊血水處理不乾淨,導致肉在與澱粉抓拌的過程中內在血水滲出,炸出來的肉就會有很多黑點,所以要處理好血水。
我們把切好的肉放入容器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入冰箱內冷藏4個小時,取出換水沖洗乾淨,肉沖水後加入少許鹽略微醃制。這樣可以最大程度減少血水的留存。
二、掛糊
鍋包肉的掛糊也是一門學問,很多人在製作鍋包肉時,都是先把澱粉糊調和好,然後放入醃漬好的肉抓勻。這種方法沒什麼大問題,但是稍微掌握不好就容易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炸出“花臉”,花臉就是炸好的肉片有的地方掛糊厚,有的地方沒有糊。
那麼我們如何有效避免花臉呢?據大廚介紹,有一種方法簡便可行,往下看。
我們準備一些土豆澱粉放入碗裡,加入沒過澱粉的清水,靜置一夜讓澱粉充分浸潤。第二天取浸濕後的土豆澱粉均勻地裹在肉片上,抓拌均勻後再淋入少許大豆油抓勻。這樣掛出來的糊比較均勻,不會出現花臉的情況。
三、油炸
相信大家在做鍋包肉時都是炸1次,其實這是不對的,想吃美食還能怕麻煩?
那麼炸幾次呢?大廚說了炸三次才是最好的。
第一次油炸:油溫為四五成熱時,轉小火將肉片逐一下入,改中火加熱至肉定形,撈出控油。
第二次浸炸:油溫升為六成熱時下入炸好的肉片,將鍋撤離火口,浸炸至肉片外皮酥脆、肉質成熟再撈出。
第三次速炸:油溫為七成熱時將肉片下入,大火快速浸炸幾秒,立即出鍋。
掌握了大廚的秘訣,在來看看鍋包肉是怎麼做出來的吧!
下面我來教教大家如何具體的製作鍋包肉!
鍋包肉製作方法
1.我們先把裡脊肉洗淨,有筋皮的最好把筋皮切下去。切成厚為3毫米的大片兒,加清水浸泡,直至血水充分泡出,加少許鹽醃制一會兒。
2.我們把胡蘿蔔、大蔥、薑切細絲。蒜切片,香菜切段。
3.我們取提前一天泡好的澱粉糊糊,倒入裡脊肉,用手抓勻至沒一片肉都均勻裹上澱粉。
4.我們將水,醋精,米醋,醬油,白糖,鹽,味精倒入碗中,加少許水澱粉攪拌均勻。(在攪拌完成時,可以自己嘗嘗,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酸甜口,如果不是,可以自己適當的添加糖或醋精,加幾滴香油口感會更好)
5.我們往鍋中倒入3斤油,油不要太少,否則炸制過程中會粘連。八成熱時,依次放入粘勻澱粉的肉片,不要一次性都下去,分多次下入,否則先下的和後下熟不到一起,也會導致先下的糊了後下的還沒炸成型。(炸肉的時候可以把火關小些,這樣不宜炸糊,撈出後再加火升溫)
6.待油溫升到八成的時候,把分批炸好的肉一次性放入鍋中炸。過程中,炸三遍,每次炸的時間不要超過兩分鐘,時間長了會導致硬而不酥。炸至外殼酥脆,呈金黃色即可。
7.我們再往鍋中放少許油,倒入蔥、薑、蒜、胡蘿蔔,炒香。將調好的汁倒入鍋中,大火燒至沸騰,倒入炸好的裡脊肉。
8.這時翻炒均勻,放入香菜既可出鍋。
美味的鍋包肉就出鍋了,大家也動手試試吧,不要怕麻煩,熟能生巧多做幾次就會覺得很簡單了!